范蕴若的选择:出道遇上最强时代 难以避免一大困惑

2013年05月13日13:12  上海青年报

  坐在饭桌前,范中校自顾自地吃着饭,没有给17岁的儿子范蕴若夹一筷子菜。尽管从2006年下半年将儿子送到北京的道场练棋后,给他夹菜表达父爱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但业已打上围甲主力、马上要下新人王决赛的范蕴若,在他眼中,已是跟年龄无关的职业棋手,而非需要额外照顾的棋童。

  本报记者 陈宏

  学棋的天赋很重要

  范蕴若杀出的名为“棋童”的这支队伍,有千军万马,存在于上海和全国的各围棋学校、培训班。更高级别的几百人,则存在于北京的葛玉宏[微博]道场,以及几乎被它击垮的老牌聂道场、马道场。

  范蕴若杀了出来,被上海队用作第四台主力,跟常昊[微博]、邱峻、胡耀宇等名将并肩作战,但范中校却是感慨万千:“范蕴若是打出来了,但如果有人来问我的意见,我现在会劝告他们,别走这条路了,太难太难了。”

  只是,范中校当初并不这么想。“我和范蕴若妈妈,别说下棋了,牌和麻将都不打的。小时候因为我们要上班,他姨夫帮忙带孩子,姨夫就教他打打扑克牌,结果发现,范蕴若对输赢的敏感性很高。”和其他所有棋童的家长一样,发现了一些“天赋”,加上想让“很皮的”孩子修身养性,他决定,让孩子下棋“玩玩”。

  范蕴若的外公,象棋下得不错,还曾和胡荣华对弈过一局。范中校就让岳父教孩子象棋,可老人家下得好,却讲不出,他们就转投到沪上围棋启蒙名师邱百瑞侄子的围棋培训班。

  上了这个培训班,范蕴若日后走的围棋路,已经注定了将不会改变,因为范家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他那时候还小,坐在妈妈腿上听课。只听了几堂课,很多大孩子都做不出的题目,他能做出来。”范中校说。

  如果不是天赋方面的鼓舞,选择这条路,范蕴若现在应该跟其他17岁的少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稍有一点内向、腼腆;在姚明打球的时候,喜欢看NBA[微博];现在喜欢看足球,因为英超直播多,看得最多;比较喜欢阿森纳[微博],却也不因为弗格森的退休而狂喜。

  因为天赋,读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前,范蕴若在沪上棋童界已经小有名气。一个班20多个人,黑板上布置的围棋题目,别人都做不出,老师就会叫他去做。这样几次之后,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上去了,而小名气,也让范蕴若说:“自己感觉到有点自豪。”

  高淘汰率下的压力

  范蕴若的自豪,一直持续到去北京前。当时,在沪上业余棋界,有“两饭一米”的名号,说的就是1996年生的三位棋童:范廷钰、范蕴若、芈昱廷,他们表现得非常强势,走职业道路,几成必然。

  “当时问了范蕴若自己的意见,是正常读书,还是去北京的道场学棋,他选择了学棋。”范中校说。他和太多的棋童家长一样,在面临孩子是往职业路上走,还是常规地读大学找工作时,也有太多的犹豫。而范中校最终选择让妻子陪着儿子去北京,仅仅是因为自己向来“教育方面很宽松,尊重儿子的爱好”。

  但在这样的人生岔路口,选择另一条路的棋童家长,是绝大多数。因为走职业的路,性价比显得太低。

  学棋,需要前期极大的经济投入。“围棋学费特别贵,启蒙100块一节课,高的到200块,如果是私下一对一教学,还要更贵。而到9岁左右,如果觉得有前途,想入段,去北京道场学的话,一年10来万是必须的。学得好的,一两年就能入段了,学费就免掉了,但学得不好的,5年也不一定能入段,学费就要一直交。”刘世振[微博]说。

  相对于这样的投入,收入却并不如当年那样让人羡慕。能在围甲联赛拿工资的,全国也仅五六十名棋手,更何况围甲一年二三十万的收入,也就是个高级白领的水平,棋手的巅峰期又能有几年?即使能打上世界大赛,奖金最高的应氏杯,四年才举行一次,自己到手的也才1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因此,这对很多上海家庭来说,几乎是不需要思考的选择题。范蕴若先是去的马晓春[微博]道场,在他的记忆中,北京当时的聂、马两家道场,上海来的棋童,也就“大概五个人”。

  范中校没太算计这个,只是觉得孩子有天赋、有爱好,就去了。“学费他因为定段早,倒是出得不多,但在北京每年的生活费,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开始,他在马道场附近的东直门租了两居室的房子给娘儿俩住,一年房租就要近两万,而现在搬到中国棋院旁边,房租涨了两倍多。

  高投入之外,还有极高淘汰率带来的压力。全国那么多的棋童,一年仅20个定段的名额,独木桥是走定了,范蕴若却并不算天生勤奋。“很多棋童家长教育得很严厉,比如规定一天练棋几个小时,要达到什么目标,不达到就打。不是有‘狼爸’的例子吗?但我又觉得,自己都没做到的事情,干吗一定要小孩子做到?可围棋就是这样,成绩跟你下的功夫,肯定成正比,所以范蕴若的成绩,要比范廷钰和芈昱廷出得晚一点、差一点。”范中校说。

  出道遇上好时代

  范蕴若出道的时代,是中国围棋迄今为止最强势的时代。世界大赛冠军拿得最多、新人的数量和厚度都远超日韩;对范蕴若这样的90后甚至95后棋手来说,一夜暴红的概率大增,江维杰、周睿羊[微博]、范廷钰等人,都已经拿到了世界大赛的冠军。即使是稍微有些掉队的范蕴若,也在围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开始向新人王发起冲击。

  “你不是问我上海围棋人才流失的问题吗?我从北京回来,接管上海队后,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发现,范蕴若竟然还没被外地俱乐部抢先注册掉。”刘世振用自己的方式,夸奖着范蕴若,“围甲四台棋,缺了谁都不行,所以前两年上海队老是辛苦保级。但范蕴若来了后,这一台顶得很稳定,去年就没遇到保级的煎熬。上海队属于平均实力的,缺一个脚就没法下了。”

  常昊对范蕴若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除了组织队内的研讨会,他还经常给范蕴若开开小灶,给他讲自己对棋的理解和征战的经验。“他才17岁,很年轻,但已经是年轻棋手里的佼佼者了。”常昊说,“这两年的进步尤其大,第一次参加围甲就拿到了50%的胜率——要知道,现在的围甲,竞争环境有多激烈。”

  常昊说,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范蕴若仍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棋手需要捅破一层窗户纸,”他默认了自己应氏杯夺冠是自己捅破的窗户纸,“范蕴若这样的棋手,给他一个位置,他就会有质变。”

  难红太久的坏时代

  这是群雄并起的好时代,却也因此对棋童们的成就来说,是个坏时代。各世界大赛的冠军,轮番换人,已经很少能碰到像之前一个人统治一个时代的现象了。

  周睿羊、江维杰、时越、范廷钰,中国已有的4位90后世界冠军,如走马灯般晃过,却很少有能给公众留下如当年聂卫平[微博]、马晓春、常昊、古力这样深刻印象的。

  他说的偶像型棋手,不纯粹是从技术角度,而更多的是从项目推广角度,“要么棋好,要么别的好,对围棋推广来说,专业的是少数,更重要的是金字塔基的那些爱好者。”但现在,热点切换太快,公众根本记不住这些看起来都颇为类似的面孔——都是年轻、稚气、不善言辞。

  “这是因为,道场的培养模式都是一样的。”常昊说。他的观点,跟刘世振几乎一致。刘世振说:“我们那个时代,学棋就是玩儿,家长纯粹是因为兴趣,而教练也是宽松型的,不收学费,这样就没了压力。因此,那时候小朋友学棋开心,人际关系也不错。但现在,学棋的功利性很强,巨大的投入,让家长必须逼着小孩学棋,压力太大。孩子们之间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顾不上太多的个性。”

  期待着“后发制人”的范蕴若,在围甲立稳脚跟、开始向国内外大赛冲刺后,也必然遇到这样的困惑——拿到了世界冠军,成为了九段,怎么就成不了常昊、古力呢?

  这将会是所有棋童,共同的困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