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上理解,伊朗人对欧洲篮球情有独钟,简直就是顺水推舟。
从经济条件上理解,伊朗俱乐部并没有展开“请大牌外援”的竞赛,也很符合他们务实的性格。
这些动作似乎都没有太大难度,难能可贵却在于,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同一条道路走下去。事实上,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兴高采烈地准备踩着美国篮球的脚印前进,十几年前伊朗超级联赛刚刚起步时,他们也请过美国教练,他们只想着请美国外援。只是,没过多久,他们就掉转了头。
从2003年、伊朗男篮聘请塞黑籍主帅特拉伊科维奇算起,迄今为止的10年时间里,他们总共更换了8位国家队主帅,结果有5人都来自前南国家。尤其是,自2007年开始,这支西亚劲旅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对前南教练的偏好,先是塞尔维亚人特罗曼,率队拿到了2007年亚锦赛冠军,然后换成另一位塞尔维亚人马蒂奇,战绩是2009年亚锦赛冠军,2012年再改聘斯洛文尼亚人贝西洛维奇。如此“痴情”,不得不服。如此“专一”,必然结果。
这不仅仅是伊朗篮协的坚定选择,因为包括参加联赛的俱乐部,也对欧洲教练、欧洲外援抱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联赛在外援引进上设置了门槛,极大限度地保障了本土球员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球队教练在外援使用上绝无简单粗暴念头,外援的上场时间往往还不及本土球星,而很多来自欧洲的外援又非常乐于,与本土球员携手进退。
凡此种种的好处,是历史上最显剽悍的伊朗篮球,近年来居然可以日渐细腻,如今这支伊朗男篮固然有球员多年配合的先天优势,更具感染力的却还是大家在欧洲篮球理念的熏陶下都已发生嬗变,即便是在美国孤独求索的哈达迪,回到国家队也丝毫不求表演,反而心甘情愿地为队友做起二传手。
这简直就是宣布,在学习欧洲篮球上,伊朗人明显走在了我们前面。伊朗联赛或许永远无法,在影响力、市场号召力甚至球星水平上比肩CBA[微博],但伊朗人照样会自信,他们的联赛可以帮助球员汲取足够多的营养。他们并不会将精力全部消耗在“职业化”上,他们的篮球甚至同样有政府扶持色彩,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扎扎实实地构筑根基,联赛管理也好,青训也好。这些,都不会白白付出。
或许,我们真有必要审视一下,什么才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联赛”。(孟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