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死板令CBA队投向台湾篮坛 开巨额年薪赌一把

2013年06月04日09:54  篮球报

  面对死板的体制,不少求贤若渴的球队纷纷犯难,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台湾篮坛,用高薪在海峡两岸架起一座转会桥梁。

  争出来的高额薪水

  在如今的CBA[微博]中,球员间的转会并不是“拿人换人”或者“拿钱买人”这么简单,如果一支球队想在短时间内补强球队的某个位置,寄希望于转会显然并不一定能够等到渴望的结果,于是越来越多的球队都把目光投向了台湾球员,因为引进台湾球员的规则很简单——价高者得。

  最早闯荡CBA的台湾球员是被誉为“台湾乔丹”的郑志龙,当时上海队主教练李秋平希望引进一名外线的攻击手,在国内苦求无望后,最终决定引进郑志龙。在当时,谁也不知道台湾球员初来乍到能否适应CBA比赛的强度,但郑志龙的表现没有令上海队失望,场均能够拿下12.4分、4.4个篮板,虽然他只打了1个赛季,但依旧被上海的球迷们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郑志龙为台湾球员闯荡CBA开了个好头,而真正让国内球迷感受到宝岛篮球魅力的则是林志杰和李学林。林志杰成为了广厦队不可或缺的外线进攻核心,而李学林更是很好地串联起了北京队,帮助球队在2011-12赛季夺冠,他也当选了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

  在看到林志杰和李学林的能力后,CBA各队开始纷纷引进台湾球员,由于竞争关系,台湾球员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据中华台北队前任主教练周俊三介绍,台湾球员初登CBA,年薪起价都在百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台湾球员都打出了与身价相符的表现。

  除去早期的郑志龙,在随后效力过CBA的13名台湾球员中,只有林志杰一人的场均得分超过了10分,大多数球员的得分甚至低于5分。而在CBA球队中,能够场均拿下10分以上的国内球员并不在少数,但他们在年薪上却与百万元人民币相差甚远。此外,很多台湾球员一整个赛季下来都没能适应CBA联赛,长时间坐在板凳席上,往往只打了一个赛季就背起行囊离开了球队,比如吴岱豪和杨敬敏[微博]。而至于CBA球队,不仅没能补强实力,还支付了巨额的年薪。

  对于引进台湾球员所要承担的风险及高额的付出,CBA各队并非不知情,但由于国内球员转会市场过于封闭,很多球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赌一把,祈求能够遇到下一个李学林或者林志杰。本报记者康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