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报:中国学校体育之殇 谁应该为篮筐上锁负责

2013年04月18日12:17  篮球报
中国体育之殇中国体育之殇

  本报记者 周弘进

  二十岁左右的年华本该是最具活力的,在崇尚自由的大学校园里,体育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但如今这层风景被染上了血色,追溯其根源,只因中国的学校体育已经走入困境。

  在虞沃艺航罹难的当天,如火如荼的NCAA决赛正在大洋彼岸激情上演,和美国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开展不同,中国大学体育联盟的工作开展一直有些鸡肋。因为与大体协存在分歧,原本蒸蒸日上的CUBA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僵局,而CUBS联赛在上周刚刚落下帷幕,但相关报道却少之又少。

  “类似事件反映出学校体育缺乏稳定的投入,折射出的是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在事发当地井冈山,一位体育老师感叹道。

  在这位体育老师看来,在学校里,“德智体”难以并驾齐驱,智育永远是学校的重头戏,德育次之,体育教育的开展因此只能位居末席。学校在体育经费上的投入上并不大方,原因不外乎两个:有钱的学校不够重视体育、没钱的学校无法保证体育。

  和中国大踏步朝着“体育强国”方向迈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运动场被房地产开发商征用,从事体育锻炼所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甚至,在一些高校以及社区,篮筐被管理者上锁,操场被借给外人举办丧礼。

  对于不少爱好体育却掏不起昂贵场租费的学生来说,能够拥有一块球场,已经很难得了。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学生痴迷于电子游戏,学校体育在中国体育中的地位已经变得愈发尴尬。

  从属性来来说,学校体育从属于公共体育,而根据2011年的《公共体育资源调查》,和30年前相比,中国城市的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已经下降了80%。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廖晓淇便曾表示,全国范围的学校体育设施达标水平非常不足,并且学生经常找不到锻炼场地。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卢元镇给出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足,人均拥有的设施数量不到美国人的1%;并且,中国的体育场馆在服务大众方面意识薄弱,拥有6000多座国际化体育馆的中国近些年来不断举办着各大赛事,但与此同时,学生依旧只能围着一个年久失修的篮架进行运动。

  学校体育的尴尬处境,早已引起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在2007年,国家曾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安全管理,知道青少年科学锻炼”被明确指出。

  在接下来的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也出台了更为详细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其中对于各级学校应当具有的体育设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对于总数30个班级以上的小学来说,学校必须配备一块300到400米的环形田径场、3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以及300平方米以上的器械游戏区域。

  但与文件中明文规定的细则相比,学校的执行工作并不达标。根据2009年的一项数据统计,安徽省部分地区小学体育场达标率仅有2.6%,中学仅有10%。

  与学校体育的设施安全完备工作相比,一些学校对待体育的默然态度也让人担心,在经济发达的上海,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在非体育课时不对学生开放。“就像有学生因为跑步死亡,导致许多学校停止相关体育课程一样,如果因此导致学校里的篮球场慢慢消失,那才是更大的悲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

  建立完备的学校体育机制,已经成为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数千万年轻人的青春,将无处安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投注篮彩:欧联赛皇马拜仁出战] [独家无限制派奖!可多中58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