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除了篮球 CBA还能奉献什么

2013年02月19日10:07  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2月19日体育专电题:除了篮球,CBA[微博]还能奉献什么?

  新华社记者李铮

  17日晚,北京首钢体育馆。当五千名球迷将温暖的掌声送给一个客队球员时,感动的不仅仅是36岁的王治郅一个人。

  同样的感动还出现在1月28日的上海源深体育馆,当“苏伟[微博]加油”取代“换苏伟”时,一种健康的球迷文化正在传递。

  当然,与时有发生的谩骂、掷杂物相比,健康、温暖的球迷文化还处于成长期,但18岁的CBA正努力为公众奉献一个可以牵挂、享受、回味的品牌。

  CBA的组织者在努力。去年8月,“CBA西部行”来到青海西宁,四支球队、六场较量,知名教练、裁判面对面指导,都让这个非CBA城市体验到了篮球的快乐。

  CBA的投资人在努力。本赛季初,上海队为老队长章文琪[微博]举行了球衣退役仪式。旁人问,章文琪并不是CBA最出色的球员,为何给予这样隆重的仪式?上海队投资人姚明说,章文琪从1993年进上海一线队到2007年退役,他为这支队伍奉献了很多。俱乐部这么做是一种见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CBA的大牌球星在努力。当北京队马布里[微博]头顶“马政委”的绰号时,他的影响力就不仅体现在一次次力挽狂澜上,在整个CBA,在整个北京城,马布里都在传递着向上、亲切的力量。

  CBA的球迷也在努力。当“苏伟加油”这样对客队球员的鼓励和尊重越来越多的时候,作为CBA这个联赛、这个品牌的消费者,球迷已越来越理性,看球,更多的是享受而非单纯的宣泄。

  前行的路上有突破必然有羁绊,何况是从2005年才开始有品牌、文化意识的CBA。

  这两个赛季的CBA罚单不少,球员冲突开罚单、球迷捣乱开罚单,就连穿了别人家的鞋也开罚单,在约束各方的手段中,联赛组织者似乎只有一罚了之这个看家本领。至于罚得服不服气,罚的效果如何,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健康的球迷文化在传递、扩散,值得庆幸,但从整个CBA的观众席来看,这仍是一个文明与非理智交织的赛季。骂与扔两个顽疾依然出现在不少赛区。这个时候,球迷的自律、组织者与媒体的引导、安保细节的完善都需要发挥作用。

  这个赛季,麦迪来了,这位中国元素更多的巨星让青岛双星和整个CBA的美誉度更上层楼,但略显遗憾的是,麦迪除了奉献32场比赛外,在其他方面对CBA品牌的推广作用有限,面对媒体和球迷,麦迪没有更多的交流。

  联想到刚刚结束的NBA[微博]全明星赛,各位全明星一字排开,畅所欲言的场面,所有参与、关心CBA的人,还要更加努力。(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