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员“乱穿鞋”崴了CBA的脚 专家:这是品牌博弈

2012年12月04日02:55  中国青年报

  CBA联赛主赞助商和其他品牌旗下球员之间的明争暗斗,近来集中体现在球员比赛时穿着的球鞋上。近段时间,主赞助商叫屈、球员叫苦、其他品牌喊冤、篮协开罚单,“乱穿鞋”成为CBA本赛季开赛以来,除麦蒂之外的最大看点。“造成现在这种各方面纠缠不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职业化进程太过缓慢。”体育营销领域专业人士张庆告诉记者。

  中国篮协日前开出了多张罚单,对没有穿着联赛主赞助商品牌球鞋的球员进行了处罚。根据中国篮协和联赛主赞助商的合约,除特许球员(不用遮标)和外援(需要遮标)之外,其他球员必须穿着主赞助商提供的球鞋参赛。目前,共有12名球员收到了篮协的罚单,其中浙江队的丁锦辉和北京队的李学林都是第二次受罚。

  不过,罚款并未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相关各方仍然纠缠不清、各执一词。作为联赛主赞助商与中国篮协签下了5年20亿元的合同,他们确实有理由要求所有的球员按照合同办事。但拥有自己赞助合同的球员,如果穿着主赞助商提供的球鞋,自己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而主赞助商之外的其他品牌,对联赛主赞助商和篮协签订的合同不满,在他们看来,球员“赎身费”太高了。

  “联赛主赞助商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是按照合同办事。球员和其他品牌确实也有叫屈的理由,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张庆告诉记者,“按照国际惯例,球鞋的赞助应该是球员的个人权益,篮协和主赞助商的合同对此确实欠考虑。但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联赛中存在目前这种情况也有它的合理性。”

  在张庆看来,在体育职业化发达的欧美等国,联赛的主要收入来自电视转播、门票和赞助,球员在广告方面的利益更多体现在为球鞋代言。但在中国,联赛的主要收入是靠赞助商。“之前的联赛主赞助商就包括球鞋厂商,如果让现在联赛的主赞助商多花20倍的价钱,却把球鞋从利益范围内划出去,显然是很难的。”张庆说。

  在这种情况下,球员利益“被牺牲”似乎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根据主赞助商和中国篮协签订的合同,每个其他品牌签约球员的“赎身费”高达50万元人民币,而球员和其他品牌签约的费用也不过3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名球员想要穿着非主赞助商的球鞋出现在CBA赛场上,其赞助商需要花费80万元。由于代价不小,其他品牌为只为十几名签约球员缴纳了“赎身费”,还有很多有合约在身的球员,为了不损失赞助费用,只好“乱穿鞋”。

  “不过,球员以主赞助商的产品质量有问题为理由‘乱穿鞋’也不可取,因为很多NBA球员也都穿着同款球鞋比赛,这种做法对我们国产品牌的发展没有好处。”张庆说,“谁都清楚,‘乱穿鞋’的背后其实是各个品牌的博弈,是球员为保障个人利益进行的诉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联赛主赞助商有合同保障,其他品牌如果以花费巨大为由不交“赎身费”,真正受损失的只有球员和俱乐部。因为对“乱穿鞋”球员的罚款,中国篮协将从俱乐部的联赛经费中扣除。

  “作为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俱乐部和球员理应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我们的联赛却难以让所有人都获得应得的利益。球员和俱乐部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尤其是运动员,他们可能会因此损失很多。”张庆说。

  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篮协在和主赞助商签约时,把球员当成了篮协的“私产”。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据记者了解,中国篮协在和主赞助商签约时,并没有在有关细节方面与俱乐部和球员进行才有效沟通。某种程度上说,决策的不透明导致“乱穿鞋”崴了CBA的脚。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一些问题可能确实无法解决。”张庆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推进我们联赛的职业化进程,当出现类似的争端时,俱乐部可以有反映问题的出口,球员也应当有相应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让主赞助商放弃权利显然不公平,让其他品牌花费巨额“赎身费”也不公平的,让以打球为生的球员失去唯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商业载体,更不公平。也许只有当CBA真正职业化后,利益的各个方面才会获得相对的公平。在此之前,各退一步的妥协可能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出路。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