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贵:外界已不愿与足球人打交道 国内青训有怪现象

2013年08月07日12:33  文汇报

  编者注:在今日出版的《文汇报》当中,该报纸请到山东鲁能[微博]足球技术总监吴金贵,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秘书长游松辉等人共同探讨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问题。

  主要嘉宾:

  吴金贵 同济大学教授 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技术总监

  游松辉 同济大学教授 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秘书长

  陆小聪 上海大学教授

  肖焕禹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

  摈弃污名 化宣扬正能量

  陆小聪:

  如果说联赛是足球之根,那么建立青训体系、加强校园足球建设,则是中国足[微博]球之本。在做好根本之前,有必要先为足球去“污名化”。

  污名化,顾名思义,足球在中国现在已成为污点代名词。可以说,中国足球如今是传媒公共话语的实验空间,吐槽全都冲着足球,说不好听的,足球就是全民“痰盂”。包括各类体育媒体,甚至春晚的小品节目都会向足球开刀,这真的是为中国足球健康发展考虑吗?你可以批评某个人,但不该殃及整个行业。就好比个别酒厂造假,你不能抨击整个酒业都是造假大王。体育社会学里,一方百姓是否喜欢某项目,取决于该项目在百姓心中的总体社会形象。如果舆论不断污名化、甚至妖魔化足球,这项目不可能良性发展。

  吴金贵:

  我1996年回到国内,正赶上联赛最好的时代。那时我们足球教练员、运动员都是受欢迎人群,而现在,大家提起足球只剩负面新闻,更不愿意与我们这些从业者打交道。其实我们是有些气愤的。足球圈是个小社会,足球圈里的事也是社会许多现象的映射,但挨骂的只有足球人。

  这跟我们足球上层管理者的不作为也有关,该抗议的时候要抗议,该撑腰的时候就要撑腰。我们需要让百姓明白,中国足球里也有勤奋努力的球员,有不计付出的教练,有刚正不阿的裁判,是有正能量存在的。

  一部《足球小子》的动画片之所以能推动日本青少年足球,这与其中宣扬的正能量不无关系。动画片里人物的刚强、执着、斗志,其实是社会该对青少年宣扬的价值观。这是舆论应当承担的责任。而我们现在的宣传过程中,一刀切,只关心输赢。

  肖焕禹:

  都说足球找不到好苗子,一部分原因是家长不愿孩子踢足球,认为踏进这圈子就会变成没文化、没素质的球员。这既是媒体宣传的误区,也是足球从业人需要警醒的地方。

  球队成绩不好、球员沾染负面新闻,这些需要批评,但好的也该表扬。如果哪里赈灾,足球人率先出来捐款,舆论的态度是弘扬还是揶揄,现在还很难说。但足球人自己应该认识到,要想让足球重新成为能够引导人往积极方向发展的社会工具、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上佳载体,好事当然要做,成绩也不能落后。其他项目也有各种负面新闻,但足球的挨骂最多,很大原因就是成绩太差。

  培训区域化 扶植全人才

  吴金贵:

  现在的青训体系有个现象,小朋友都少小离家,去远方的足球学校或基地发展,这其实很不合理。从小就缺少家庭氛围,缺乏亲情感的人怎能成为人格完善又有一技之长的全人才呢?

  在青少年足球基地里,几十个小孩圈到一起,彼此之间最多的就是竞争关系,这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过早职业化以及改年龄这两大弊端的形成。而且,在这样有些冷漠的环境下成长,孩童时期的小毛小病可能会伴随成长,并最终被放大化,成为人格上的缺憾。我自己深有体会,从小出去学球,感觉与家庭很疏远,缺少爱和责任感,直到很多年后才体会出其中的弊病。

  德国就有规定,14岁以下的青少年参加体育培训,必须以家为中心,过去是不超出50公里,现在修正为不超出30公里。英国也是一样的规定。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这规定意味着任何地方在方圆30公里内必然有相当完善的体育设施和社团,各地方能均衡发展。

  国内现在的一大现象是,当某地的青训基地一枝独秀时,各地方孩子都向那边单向流动。这样既造成外地人才流失,也造成涌入地因过于集中而浪费人才,甚至还可能湮没所在地本土的潜在苗子。

  游松辉:

  要想青训设施遍地开花,还需要政府支持,第一步就是管理建设场馆。德国的规定以2万人口为单元,其中足球、网球、田径、游泳等各项体育设施必须一应俱全。日本弹丸之地,足球场却是一片连着一片,这与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与主导作用密不可分。

  有项调查显示,中日青少年体质各项指标里,中国孩子只有体重超过日本。加强校园体育、青少年体育已经牵涉到社会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希望政府能强化规划,而足球恰是最好的载体。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