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贝克汉姆步下乘坐的轿车,数千名疯狂的球迷瞬时冲向同济大学的足球场,百余名保安拼尽全力,依然难以阻挡那如潮水般涌来的人群。。一名保安摔倒在地了,绊倒了更多的球迷,人群中出现了尖叫、怒吼以及哭声……昨天下午,小贝来到了此次上海行的最后一站同济大学,可是或许连他都没有想到,竟然因为自己的到来引得数千名球迷“彻底疯狂”。最终这次同济校园行只能草草收场。
早上10点便已有球迷进入校园
球迷对于小贝的热爱,远超过了同济大学方面最初的意料。前一天出现在申鑫训练基地时,已经有数百名球迷匆匆赶往远离市区的奉贤,但门口的那一道铁门,却阻断了他们一睹偶像的心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球迷们昨天早早便做好准备。通过各方面途径获悉小贝将会出现在同济大学,昨天上午10点左右,便已经有大批的球迷步入了这座开放的校园。
直至下午2点左右,同济大学的操场四周已经聚集了数千名球迷。整座校园放眼望去,皆是或打着标语,或身着相关纪念衫的人群。许多同济大学的学生,更是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爬上围墙、大楼乃至出现在操场外的马路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不仅仅是我们的学生,更多的还是校外的球迷。”一位同济大学的老师告诉记者,“随着小贝计划中出现的时间越来越近,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校园,根本拦不住。”
记者也看到,由于贝克汉姆参加活动的足球场,处于同济大学较为“便利”的位置——几乎每一个大门都能短时间内顺利抵达,并且操场一面围栏后恰好为行人马路。无形中,这些都给球迷和学生们加大了靠近的可能性。再加前天未能如愿相见,昨天又是小贝逗留在上海的最后一日,急切的心情更是让球迷们的内心充满了“情绪”。
现场保安力度不足
大量的球迷出现在同济大学的校园内,但不得不说,主办方在准备工作上出现了极大的疏忽:至少是安保人员方面。通往操场的一条主干道上虽然禁止通行并设置了几条路障,但每一条由布条拉出的“防线”四周,仅有数位安保人员负责。进入操场有两扇小门,但每一个门前同样也仅有十余名保安站立。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校园的每一扇大门,同样也仅安排了十余名保安。粗略估计,昨天整个现场,安保人员的投入仅有百余名。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主办方在活动开始之前,选择让学生们率先在足球场旁的篮球场集合。大量的球迷聚集在一起,情绪进一步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酵”。而进入操场的两个通道并不十分宽敞,即便是分批进入,同样也让场面颇为混乱。这些,同样也增加了安保人员在维持秩序时的难度。至于看到如此场面的围观者,获悉小贝即将到来之后,同样也是大量涌入了同济的校园。
“我们已经努力去控制人流了,但现场人那么多,环境非常嘈杂。我们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甚至被球迷们挤得都无法彼此间沟通。”一位现场的保安事后告诉记者,“人那么多,即使是疏散都需要时间。原本我们希望能够用分批进入的方式,稳定现场的局面。可是两个地点靠的近,有几个人出现混乱,问题也就来了。”
亮相短短7分钟
就这样,安保人员心怀着忐忑,小贝乘坐的轿车慢慢出现在了同济大学之内。从中法中心到足球场,原本只需要短短数分钟的路程,竟然行驶了20余分钟。狂热的球迷们从一开始就围住轿车,高声呼喊小贝的名字。四周聚集着的球迷,更是不断涌向这个方向。无奈之下,数名彪形大汉只能围拢在轿车四周,“护送”其缓慢行驶。看到这样的情形,安保人员立刻决定暂时关闭进入足球场的小门,防止更多的球迷进入。
终于,2点33分左右,小贝步入了足球场的小门,他的出现,瞬时点燃了球迷内心的情绪。球迷们尖叫着他的名字,更多的人则是努力向前冲去,只为了见到心目中的偶像。人与人之间不停拥挤着,哭声、怒吼也不停传出。更有一位激动的女球迷,选用一种类似“鱼跃式”的动作,一边哭泣着一边冲向前方的小贝。可以说,或许本不该出现混乱,但更多的人,则是被人群的力量推着往前走。随着第一道防线被冲破,第二道、第三道也无法阻挡人群,整个场面进一步混乱,悲剧,也在此时产生了。
安保人员努力维持着场上的秩序,可是相对于庞大的人流,他们的力量显得如此有限。一位保安努力堵住进入操场的小门,却是连连后退,随后倒在了地上。他的倒地,也绊倒了现场的许多球迷。为了保护身边的朋友,一些球迷努力抱着彼此的头部。此时场上的形势已经无法控制,鞋子、包裹、手中的本子,洒落一地……
见到如此混乱的场面,为免进一步恶化,小贝决定及时选择结束此次的同济行。小贝的保安努力围成一个圈,快速将他护送上了旁边一辆工作人员的大巴。从小贝步出轿车到重新“返回”大巴,这中间仅耗费了7分钟左右。但球迷们依然未散去,围堵着大巴继续尖叫着小贝的名字,大巴只能缓缓向校门口驶去。
小贝微博致歉
我惊讶于在上海同济大学得到的热烈回应。对不起大家。对于活动最终取消,我感到抱歉,因为实在无法穿越密集的人群。听说造成了一些人受伤,希望伤者没事并迅速康复。
球迷声音
大家追星,其实也应该保持冷静,最重要是不要出现意外,伤害到自己。而且最终活动也取消了,要说起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完成心愿。
本报记者 杨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