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足球期待“恒大模式” 舍得花钱更要善于花钱

2012年10月30日05:33  重庆晨报 微博

  不止一家重庆企业,主动或被动与正在寻找企业“入赘”的重足俱乐部甚至力帆联系到一起。但对重庆企业,乃至所有有意“涉足”的国内企业而言,都需要好好研究这门学问,眼下摆在他们面前最好的一本教科书,就是“恒大模式”。

  2009年,当时还远远谈不上举国皆知的许家印在体育圈第一次试水,2000万注册搞一支职业女排球队。在当时的排球圈,绝对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特别是之后郎平以及一长串国际国内知名球星的加盟,让恒大女排在排球圈内一时风光无限。

  今天,如果不是偶尔会在恒大集团的一些庆典活动露面站台,这支依然由郎平挂帅,以当年女排联赛B组冠军身份冲上A组,然后连续两个赛季夺冠的球队,恐怕已不在体育主流圈子的注目之中,至少,已经不是恒大集团体育营销的头牌———因为,许家印已经有了一支更具影响力的足球队。恒大不仅是中超豪门,也是亚洲豪门。无可否认的是,恒大足球的影响力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足球范畴内,甚至已经成为中国职业体育的一支标杆。

  但相比标杆的意义,外界似乎更热衷于反复谈论一个话题:为了树起这支标杆,许家印在三年的时间里,足足花掉了12亿。这在中国职业足球史上,不仅空前,恐怕还会绝后。

  第一步:舍得花钱

  恒大地产起步于1997年前后的亚洲金融风暴时期,1999年,恒大排名广州市地产十强第六名。彼时的广州恒大,在中国地产版图上,几乎没有知名度可言。

  2003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005年,恒大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十强。2006年,恒大年度销售额达到17亿。

  2008年,恒大年度销售额超过百亿,正式进入“百亿俱乐部”。2009年,恒大年度销售额303亿。2010年,恒大的年度销售额已经超过500亿。

  2011年,恒大以803亿的年度销售额,仅次于万科集团的1215亿。

  在这串飞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恒大集团在2010年开始正式介入足球,这也是恒大集团在品牌塑造和推广方面最大的投入。截至2012赛季,恒大在球队身上3个赛季的投入达到12亿,而许家印宣称在未来十年,还会为自己的“恒大足球学校”投入10亿。当然,相比在球队身上近乎硬生生的投资,足球学校不菲的收费可以抵消相当一部分投资,甚至在未来数年后有望实现盈利,这是题外话。

  对于恒大地产的发迹之路,重庆晨报记者也请教一位资深地产界人士,他的解读言简意赅:在最初的十年里,恒大的销售额做到几十亿,是搭上了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顺风车;而从2007年至今,恒大依然实现几何级增长,到目前迫近千亿销售额,特别是从2009年的300多亿,到2011年的800多亿,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显然是相当重要的原因,而恒大在这3年之间,最大手笔的企业品牌推广手笔,就是足球。

  第二步:善于花钱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恒大的营销策划部门,尤其是品牌推广部门,在地产界内名头极响,在结合媒体增加企业正面曝光率的能力上,整个中国地产行业无人能出其右。地产行业具有其特殊性,在各种媒体上的广告宣传,是“卖房子”最重要的推广方式,而恒大在这方面不仅手笔大,而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涉“足”的这几年,恒大足球的新闻不断,从李章洙“500万年薪加盟恒大”,到每年必有的国内外高薪球星入伙,一直到今年里皮和巴里奥斯的先后签约,永远不缺新闻与噱头的恒大,总是有本事把自己摆到各种媒体的头条位置。而每逢大事,恒大更是斥巨资邀请全国媒体齐集广州,密集的新闻轰炸在所难免———媒体对此也乐于配合,毕竟发生在恒大身上的都是球迷读者关心的大事,莫非“银狐”里皮执教中超这样的大新闻,哪家媒体敢漏过?

  关于恒大的这笔账,其实并不难算。

  3年花掉12亿打造一支球队,当然还要算上这些年在媒体广告、公关方面的巨额投入,权威人士估计恒大3年里投入了超过20亿元,但一位恒大副总裁级别的人士,曾在一次与国家体育总局蔡振华闲聊时提及,“我们在俱乐部身上每花一分钱,企业品牌价值就会增加至少10倍。”可以佐证的是,2011年恒大集团在中国地产品牌价值榜上,以210.18亿排名第三位,与第二名的万科集团的差距只在毫厘之间,与第一名“中海地产”也只有30亿左右。相比之下,恒大地产在2009年未涉足足球时,只能在该排行榜上勉强进入前十。

  更重要的是,在手握“中国足球第一品牌”后,恒大在其地产事业上得到的政府助力不言而喻,也是中国地产业公开的灰色秘密。一周之前恒大在主场卫冕中超冠军,广东省省长朱晓丹和广州市市委书记万庆良都到场庆贺,如此高规格的排场,恐怕让中超的所有投资人都只能羡慕嫉妒恨。

  第三步:恒大不是“万能模式”

  但客观而言,虽然“恒大模式”进入了成功快车道,但并非恒大的一切都可以原封不动复制。恒大在集体运营和操作上的优点,固然可以被复刻,但微观的仿效,永远都必须建立在宏观大势判断的前提之上。

  首先,恒大信奉的“高投入高产出”有其行业局限性,并非适合所有企业。恒大投资足球从尝试到大跃进,有其利益增长幅度的支撑。这意味着能量一般、盈利率一般的企业,几乎不可能仿效恒大。

  其次,必须有品牌建设的空间。恒大涉足足球时,企业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让其品牌推广有了巨大空间。这也是类似龙湖这样的超级房企,已经对投资足球推广品牌不太感冒的最重要原因。仿效恒大者,也必须是企业在堪堪进入“品牌推广高速通道”时切入,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

  最后,是对大环境的判断。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很难被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在低谷中徘徊的大环境,既是危险,也是机遇。逢低入市从来都是冒险者成功的不二法门。此时进入中国的职业足球领域,准确的讲,是进入借助中国足球搭建的经济大舞台,需要魄力与勇气,3年前的许家印“赌”对了,但并不意味着后来者都可以复制成功。

  重庆晨报记者 刘苏

分享到:

相关专题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