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名马”

“中国八大名马”
2020年02月14日 12:25 新浪体育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环境多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马种都能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在中国古代史上,骑马的民族曾造过辉煌的历史,中国人与马的关系密不可分。

  [之一:汗血宝马]

  汗血马,原称大宛马,今又称阿哈马(AKHL-TAKE)。其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原古西域大宛国境内),系由居住在土库曼阿尔卡绿洲的泰克部落人经千年培育而成的品种。

  这种比著名的阿拉伯马更早育成的人工品种,呈典型的沙漠马特征:体高中等,体型纤细,清秀,干燥,皮肤极薄,既耐严寒、酷暑,又耐饥渴,速度快持久力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良种马之一。

  当大宛马的英姿展现于世的时候,中国人立即在惊叹之余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些大宛马会在每日中午流淌鲜红如血的汗液。据史记中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而在公元前114年,第一匹汗血马被人偶然捕捉到,并进献给了朝廷。当时的皇帝——汉武帝不仅将该马供养于太庙,还命人为此专门创作了《太一之歌》,描述该马的神奇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

  亲眼见到汗血马的优良品质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发动夺马之战,随之上千匹大宛良马来到中国,不仅验证了汗血奇迹,也实实在在地改良、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此后,历代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形成中国人独有的汗血马情结。归根结底,它反映的是中国对封疆万里,强国盛事的追忆和怀念。

  然而,当这些大宛马进入中国后,其汗血表现经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这使得原本神秘的汗血现象又蒙罩上一层传奇的面纱。

  [之二:乌孙马]

  新疆昭苏县是古代乌孙国故地,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统属于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迄今两千多年,而那时的昭苏县便因出产良马而闻名。

  乌孙马又叫“西极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回程时,乌孙国王猎骄糜曾派遣使者携带礼品马数十匹前往中原,这些被作为贡品的马匹就是“乌孙马”。汉武帝得到乌孙马,高兴地赐名“天马”,即“乌孙天马”。

  现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天马的故乡”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现仍保存着大量的伊犁马、伊犁种马,这也就说得乌孙国的“乌孙天马”的后代。因该县的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在哪里的哈萨克族人代代相传的爱马精神得以保护并继承。

  [之三:果下马]

  果下马,又称中国矮马,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马,是罕见的马匹。原分布在云、贵、川、广西、陕西、江苏沛县等地。现在果下马的保种点只有少几处,即广西德保,总数在千匹左右;在江苏沛县也有一处汉宫矮马保种基地。

  这种马最大的特点是耐力强。它毛褐色,高约三尺,长三尺七寸,体重只有一百多斤,但可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斤重的货物。它性勤劳,不惜力、健行且善走滑坡,适合多雨的南方驾役。可称得上动物进化史上的罕见现象。

  据《罗定志》记载,“果下马,出德庆之泷水者”,“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有种马中偶然产之,不可多得,故其价甚贵”。据考证,至少在三百多年前罗定就有这种果下马了。

  [之四: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

  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

  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之五:河曲马]

  河曲马史称“南番马”,亦称乔科马。据史料记载,这种马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青、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玛曲县、四川若尔盖为主要产地。因其分布区处在黄河河曲地带,1954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定名为“河曲马”。

  河曲马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它的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河曲马在我国战争史上战功赫赫。汉朝时,朝廷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曾引西域的优良马种汗血马放牧于青海一带,这些马的后代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在蒙古大军南征大理时,忽必烈指挥大军在水草丰美的河曲地带大量牧养军马。在那时也形成了主产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人口主体。

  [之六: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它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之七: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它也是昔日“乌孙天马”的后代。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统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之八:哈萨克马]

  哈萨克马是在粗放的群牧饲养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古老的地方马种。据考证,乌孙马即今哈萨克马的前身。它的主要产区是在天山北坡、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段一带,其中心产区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直属县市。

  在历史上,这类品种的马曾有过多次与外地进行马匹交往的记载,据谢成侠教授在《中国养马》一书引述祁损士《西睡要略》记载:“伊犁牧场始自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陆续由阿克苏、乌鲁木齐、张家口等处运到掌生马一万四千零三十三匹”。

  另外,在历史上元朝派兵远征欧洲后,定居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数十万众,在清乾隆年间,重返新疆,分散在昭苏、尼勒克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地,可能带回有中亚一带的马种。从上述资料看,哈萨克马的形成无疑是曾受到蒙古马和中亚某些马种的影响,但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风土驯化。

  哈萨克马骨骼粗实、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浓密,体型较粗重。外貌匀称,有良好的兼用型结构,头中等大,略长,显粗重。下颚发达,颚凹宽度适中。颈长短适中或略长,粗厚多直颈,颈肩结合良好。鬐甲中等高或略低。胸部发育良好,肩胛适中或稍直,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腹部圆大,尻宽而斜,四肢结实,后肢肢势刀状,部分马有外向肢势。系长短适中,蹄中等大小,蹄质坚实。

  (嘉禾艺术)

乌孙大宛名马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