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再上新台阶

2016年06月28日09:30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20多年来,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不仅家喻户晓、交口称赞而且竞相参与,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项之一。

  1995年,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份3500字的《纲要》迫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还无法写进更多实质内容,只能是号召性的、倡导性的。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份近4000字的法律文本,首次对称地写进了“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2010年按《条例》规定,开始推行首期《全民健身计划》。这份近6000字的法规性文本就围绕着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做文章,各级政府开始走上全民健身前台,全民健身活动风生水起。

  2014年在国务院46号文件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全民健身产业”的经济学概念,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2015年卫生部门开始酝酿《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民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的、主动获取健康的手段被列入该项规划之中,这是中国健康观念和行动的一次巨大的进步。恰在此时,国务院正式颁布第二期《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下简称《计划》)。

  《计划》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在经过较长时间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多次讨论,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几易其稿完成的。这份计划书不仅总结了20年来的亿万群众全民健身活动实践经验,集合了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将今后急需解决的矛盾和进行调整的方方面面写进了《计划》之中。这份《计划》完成的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也经过多方努力同时撰写完成。

  这份《计划》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它起点高、立意新、任务重、举措实。

  这份《计划》突破了单一体育部门的框框,在“全民”二字上做足文章,真正做到全民认同、惠及全民。《计划》开宗名义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十分引人注目:要使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前半句话很实,全民健身要主动支撑起国家健康的擎天大伞;这后半句话很大,有七亿人参与的全民健身,作为国家名片当之无愧。

  提出了这样新高度的目标,必有相应的繁重任务需要去承担。《计划》首先提出了要进行全民健身文化建设的思路。要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厚重起来,要让全民健身成为国际大众体育领域中极富东方文化色彩的一部分,必须着眼于文化建设,要让它成为国家名片,必须让它藏有文化底蕴。

  全民健身文化,是以改善民族体质和健康为目的,以运动、娱乐、养生、保健等活动为手段所组成的一种社会系统,它面对全体国民,渗入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进入社会的大文化系统。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健身养生文化一旦走进大健康、大体育和大卫生的庞大体系,必将造就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与西方竞技文化并立于世。

  “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的提法,不仅让全民健身活动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让全民健身与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更广泛的联系,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计划》中“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词汇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全民健身”活跃的、忙碌的身影。

  20年来,民众的健身方式正在悄然转变,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单调的、定位的、徐缓的、整齐划一的健身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运动。《计划》一方面继续提倡健身跑、健身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冰雪活动等有氧锻炼的方法和传统体育的方法,另一方面提出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在《计划》中,还多处出现了“休闲”的概念,让人感到了休闲时代到来的脚步。

  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是下一时期全民健身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计划》指出了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向科学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计划》还对各级体育总会与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做出了规定,最终要“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局面”。

  《计划》首次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上议事日程,强调了“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计划》中对青少年体育做了重点论述,不再是一笔带过。不仅强调了校园内的体育教育,还强调了对青少年儿童在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计划》中还对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都有关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计划》用了很大的篇幅为建设和用好体育健身场地做出了多项规定。体育场馆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前提性条件,合理有序地开发体育健身场馆是全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计划》对老城改造、新建居民区和社区的体育设施建造与利用都提出了原则方案和应严格遵守的规划标准。在多年建设“全民健身路径”、“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计划》首次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中小型多功能体育场馆”的要求,这将预示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全民健身还要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实,还会有越来越多用以满足人们健身、教育、娱乐、休闲多元需求的体育设施出现在百姓身边。

  《计划》对保障措施做了精心的布置。在工作机制方面,将落实《计划》的主体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智库和社团组织所形成的组织构架分别进行了的职责分工的表述,四个层面的协同工作将大大优化全民健身的多元治理水平。

  在资金投入方面,《计划》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中央转移支付方式,落实好公益性捐赠扣除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全民健身资金获取的利好政策。

  在新的《计划》周期,全民健身评价指标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内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举措将大大提升全民健身的社会关注程度。计划还提出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过程中完善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以及推动加快地方全民健身的立法工作。

文章关键词:全民健身计划体育社会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