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中国只有乒羽文化对三大球非真爱

2015年01月12日13:37   体育专栏  作者:杨华  

  中国只有乒羽文化对三大球非真爱

  全国体育局局长会议刘鹏重点阐述了“三大球”发展问题,除了“振奋精神、勇于担当”之类的空话套话,终于提及“努力培育三大球文化”。体育局领导第一次认识到群众基础与氛围营造的重要性,可惜,中国只有乒乓球、羽毛球文化,三大球还是满目疮痍的文化荒漠。

  在文化学里,“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概念。西方舶来的运动项目里,真正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广泛参与的,仅乒羽而已。乒乓球是至高无上的国球,承载过“乒乓外交”的历史使命,国务院1978年特批命名国乒“又红又专、勇攀高峰运动队”,学校、社区健身设施的标配就是乒乓球桌。羽毛球则是大众首选,全国羽球人口2.5亿,国内各项运动器材消费统计,羽毛球高居第一,压倒了装备昂贵的滑雪和高尔夫。

  运动分为游戏属性和竞技属性。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人。过分强调竞技属性,必然牺牲游戏属性,从而远离大众、远离人性。比如,射击、举重、体操、跳水、竞走等金牌项目,虽然中国队成绩斐然,但没有任何群众基础、没有任何文化认同。

  历史上,20世纪40年代棒球风靡一时、80年代保龄球摩登时髦,90年代初呼啦圈泛滥成灾,但都被证明是昙花一现。毛时代的游泳热、登山热,被看做向大江大山抗争的人定胜天政治勇气,也随着领袖崇拜的消减,逐渐的归于平淡。几十年来,老百姓始终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项目,乒乓球、羽毛球之外,你还能想出什么?

  在一个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度,在一个房地产赚大钱的社会,三大球(尤其足球)场地供给是个棘手问题。但以我的所见所闻,实际上即便国内绿茵场少得可怜,大部分校园足球场仍是空着的,倒是篮球场煞是热闹。中国足球“看球迷”数量远远高于“踢球迷”,不能说叶公好龙,但至少证明国人与足球这项高对抗竞技缺少天然的亲近感,更愿意远观充当看客,抑或充当赌徒……

  NBA文化强调耍帅、扮酷,展示青春个性,作为一种快时尚,深刻影响了国内青少年群体,所以校园篮球热度远高于校园足球。但国内的“篮球热”有待长久观察,是否能持续发扬与积淀,还是个未知数。更重要的是,国内还没有篮球信仰,使命感、责任感、敬畏感无从谈起,CBA、WCBA赛场更是弥漫着功利主义与仇恨戾气。

  总局会议提到足球、篮球改革,但对于排球依然把国家女排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仍围绕奥运服务,女排是一个旧有的图腾,不敢随便改动“祖制”。而中国排球市场凄凉(财大气粗的恒大都没耐心玩了),排球人口稀少,与老百姓生活完全割裂,面临的困难掣肘比足球、篮球还多。现在甚至有人怀疑排球有没有资格称之为三大球,因为其影响力实在有限。

  从文化传承看,乒乓球、羽毛球的确更适合东方人,中国人自古就用筷子和毛笔,小臂肌肉灵活、手感拿捏精准,并且普遍头脑敏捷精于算计。比如刘国梁打球相持能力平平,但满脑子“好点子”或者说“坏水”,多变的发球让对手防不胜防,后来国际乒联推出无遮挡发球规则,刘国梁直接就退役了。

  凡是涉及到个人计谋、用骗使诈、都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脉络,君不见书店满满都是厚黑学、成功学、职场学、电视台热播的都是官场戏、宫斗戏、谍战戏。然而,但凡关乎协同配合意识、集体冲锋精神、兄弟般战斗情谊的竞技,中国人就必定玩不转,尤其是男子集体身体对抗类项目从来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日本武士道讲究“向死而生”,出战之前祈求光荣战死,中国兵法讲究“走为上”,大战来临只求留一条活命。全世界的搏击术,只有中国偏执的追求练马步,这种横跨动作利于左右躲闪,而欧美和日本则苦练弓箭步,像野兽一样将扑杀能力发挥到极致。所以说,文化上来讲,中国人不喜欢短兵相接,不擅长协同作战,而胜在个人心机。

  呼吁“三大球文化”是巨大进步,全民力倡三大球甚至可以改变国民性,提高尚武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怀疑体育总局只是说说漂亮话,做做表面文章,因为没有任何具体的实施与监督办法出台。

  大公体育杨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刘鹏 三大球 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