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未来全新谋划:将职业化进行到底!

2012年12月19日13: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

  年终岁末,国际网坛进入了短暂的“休眠期”,而中国网球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近日,在江苏张家港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不仅总结、梳理了中国网球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对未来作了全新谋划。

  专业和职业

  “专业”一词退出文件,“职业”成为关键词,给予职业选手更多优惠与倾斜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网球的职业化探索多少有些被动应变的意味,那么伦敦奥运会后的张家港会议,显示的是中国网球主动求变的决心与魄力。会议上,网管中心出台了2016奥运周期《国家网球队建设原则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对新一届国家网球队在人员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运动员培养投入机制、商业资源开发等核心问题上,有了很多新思想、新举措。比如,“专业”一词已完全退出官方文件,“职业”成为取而代之的关键词。网管中心首次明确提出根据国际排名、投入方式、发展阶段的不同将“国家队运动员”区分成四种不同类型选手,即“职业选手”、“准职业选手”、“职业过渡阶段选手”以及“职业基础阶段选手”。

  《方案》对四种不同类型选手在经费投入、训练参赛、商业开发等方面的责权利给予了明确界定,告别了过去含混笼统“一锅烩”式的粗放管理。引人关注的是,《方案》对顶级职业选手给予了更多的政策优惠与倾斜。比如,为了将选手的职业目标与奥运目标协调一致,《方案》特别强调“在奥运年加大对职业选手的支持力度,充分考虑职业选手为国家利益所作出的个人牺牲,建立相应机制满足其备战过程中的特殊需求,弥补其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确保核心训练保障资源的不缺失。”

  《方案》中还不再明确要求优秀职业选手“必须上缴中心和地方一定比例的赛事奖金和商业开发收益”,这或许是对职业球员彻底松绑的一个美妙信号。据悉,网管中心将于近期陆续出台各种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举国体制和职业化

  对李娜[微博]等“单飞”选手,网管中心仍提供食宿、训练等保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之路

  北京奥运会后,网管中心大胆改革,施行被媒体称为“单飞”的新型运动员培养模式,助推李娜、郑洁、彭帅、晏紫等选手走上了“自我管理,自主训练参赛,自负盈亏”的职业化道路。4年来,这一颇具突破性意义的创新实践收获了丰硕果实。2010年,李娜与郑洁双双闯入澳网[微博]女单四强;2011年,李娜在法网缔造历史,成为首位捧起大满贯桂冠的亚洲选手。

  效仿女网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中国男网也不断聘请高水平外教,增加出国比赛机会,水平逐步提高,小将张择与吴迪的世界排名先后挺进了前200,吴迪更将在明年澳网成为公开赛时代首位出战男单正选赛的中国大陆球员。

  这些成就,是10年前的中国网球未敢梦想的,而造就奇迹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之路”。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不断强调,推行职业化并非否定举国体制。“网球运动投入很大,特别是运动员的早期培养,如果没有举国体制的强力支撑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即便是已经“单飞”的球员们,依然在享受举国体制的呵护。国家网球队前总教练蒋宏伟介绍,李娜、彭帅等选手,每年冬训回国时,网管中心都会无偿为她们提供从食宿、训练到科研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每年四大网球公开赛期间,国家队均为“单飞”队员提供开放式医疗和康复等服务。

  “放风筝”和“放卫星”

  以前实行直接管理、有形管理,放不高、飞不远;如今实行间接管理、无形管理,把运动员送入职业化轨道

  蒋宏伟表示,“这些年,我们在训练节奏、技战术与体能和康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已经初步构建了高水平职业训练新模式。”相比训练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更复杂更艰难。经过多年实践,网管中心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孙晋芳说:“针对不同投入方式培养的运动员,我们进一步理清了管理、商业资源的归属和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了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机结合,政策办法与契约管理相互补充的新型管理模式。”

  职业赛场上,人们看到了中国球员“生产力”的极大释放,而难以凸显的是球员身后的教练员、管理者在训练和管理上的观念转变和实践创新。对职业球员管理思路的转变,蒋宏伟将其形容是从“放风筝”到“放卫星”。“以前实行的是直接管理、有形管理,就像放风筝,虽然控制线在手上,但放不高、飞不远;如今的管理是间接管理、无形管理,相当于放卫星。唯有如此,才能把运动员送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国际轨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