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拉松赛场上的猝死 你知道这两点就够了

2016年12月12日12:09    新浪跑步 收藏本文
意外时有发生意外时有发生

  其实关于马拉松与猝死,你只需要了解以下两点:

  一、马拉松容易导致猝死吗?

  先公布答案:否!

  咱们就以去年为例——死亡4人,这是近年来有报道的马拉松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据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杜兆才今年1月在马拉松年会上作的工作报告,2014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含超马、全马、半马和10公里)共51场,90万人次参加,其中参与全马和半马的超过26万人次。

  按90万人次平均,去年每10万参赛者中的死亡率为0.44人,按26万平均,则为1.54人/10万。

  而根据2010年的相关报道,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

  这一比率低于欧美,但以2014年中国人口13.6782亿推算,每年死亡总人数仍多达57.2万。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冠心病、慢性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中国心脏性猝死人数还将继续增加。相比之下,马拉松导致的猝死人数微乎其微,马拉松死亡只是极小概率事件。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从登山、游泳到徒步、骑车等其他运动,每年导致的猝死或死亡人数都远高于因马拉松致死的个位数;哪怕是开车、坐车、走路、上班、吃饭、睡觉这些低强度的日常活动,每年也会导致成千上万人暴毙,但有谁会说这些活动很危险呢?

  国外的情况同样如此。一则有关上月“大北跑”半马死亡事件的报道提及:“这也是连续第二年有参赛选手在英国举办的长跑比赛中死亡,去年的伦敦马拉松赛上,一名42岁的男子参赛者在冲过终点后死亡。”

  事实上,去年英国的马拉松死亡人数不止一个:3月的汉普郡弗利特半马,也有一名男子倒毙。但总的说来,每年至少数十万人参加的英国跑步赛事,近几年每年的死亡人数应该不超过一两人。

  每届有三四万人规模的伦敦马拉松,上一次死亡事件是在2012年,一名30岁女选手死于心力衰竭。据统计,伦马自1981年创办后的20年间,平均每67,414人有1人死亡。

  今年约有6.5万人参加的香港马拉松,上一次出人命也是2012年——一名26岁男性半马选手;再往前是2006年的一名男选手。

  2014年三四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的两场半马分别有一名16岁女孩和两名30多岁男子死亡,但按照2014年美国全马、半马完赛人数分别高达55万和204万计算(资料来源:RunningUSA),死亡概率仍然极低。以水平高和竞争激烈著称、每年有两三万人参加的波士顿马拉松,近20年来仅在1996、2002年各死一人(恐怖袭击不算)。

  据2012年1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2000至2010年间在美国参加全马或半马的人将近1100万,心跳停止事件共发生59起(51人为男性),造成42人死亡。

  Runner‘sWorld网站去年曾刊文指出,数十年来大量相关研究的结论非常相似:马拉松参赛者的死亡率约为15万分之一;死因多为先天性心脏缺陷(35岁及以下)或动脉堵塞(35岁以上)导致的心脏病发作;半马死亡率为全马的40%。

  有人可能会列举一些个案,来证明马拉松和跑步的危险性,诸如《天生就会跑》(Born to Run)一书的主人公“白马”(Caballo Blanco)58岁死于跑步途中、《跑步圣经》(Running & Being: The Total Experience)作者乔治希恩(George Sheehan)75岁猝死等等。

  其实相反的例证更加不胜枚举,咱们随便说几个吧:

  1、1896年3月10日获得世界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冠军的希腊人瓦西拉科斯(Charilaos Vasilakos,1877-1964)活了87岁。

  2、1957年创造中国第一个马拉松纪录2:52:34的安徽淮南煤矿工人张亮友,一直跑到如今89岁高龄。他和妻子每天风雨无阻地晨跑20公里,去年的郑开马拉松是他们的谢幕赛。

  3、我们介绍过的“波马之神”约翰凯利(John A。 Kelley)。这位波马参赛61届、完赛58次的奇人活到97岁!

  请不要再提第一个跑完马拉松的人当场挂掉的故事——笔者曾撰文解释过,那很可能是杜撰的:

  “为报捷跑步至死”这个著名的悲壮传说极具英雄主义色彩。不过据权威分析,它恐怕不是信史。

  原因是与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同时代的历史大师希罗多德,对这件事只字未提,虽然他对菲迪皮德斯(Phidippides)其人有过着墨:这是个“神行太保”戴宗式的跑步信使;波斯大军在马拉松登陆后,他在两天内奔跑240公里,远赴斯巴达求援(可惜遭拒绝)。

  “马拉松报捷”典故的第一个叙述者,是大战过后近500年才出生的普鲁塔克,他还是从一本现已失传的书上看来的。所以,对于“第一个跑马拉松的人就挂掉”的说法,咱们不能太当真。

  退一万步说,即便确有其事,菲哥不只是个传说,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刚刚参加过一场浴血厮杀,就连续狂奔40公里,而且是在9月希腊的高温烈日下——笔者领教过希腊夏末秋初的酷暑烈日,至今印象深刻。

  马拉松其实比窦娥还冤:赛事一旦发生死亡悲剧,必定会被高调曝光。因为它往往是一个城市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将数千乃至数万选手和大量媒体,集中在一个有限的时空区间之内——一条42公里的赛道,五六个小时。

  可以很有把握地说,马拉松是最安全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事故曝光度与空难非常相似:每一起都轰动一时,但这并不会改变飞行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的事实。

  还有一个难以统计的数据: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跑马拉松大大改善心血管健康,从而避免了过早死亡?恐怕多达成千上万吧。

  2007年12月,《纽约时报》报道了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发现:马拉松还能以另一种方式拯救生命:由于马拉松比赛日的赛道封路,减少了这些道路的车祸死亡人数,而且替代道路也并未出现车祸死亡人数的相应上升。

  二、马拉松死亡能否避免?

  答案:绝大多数可以,但未必能完全杜绝。

  避免马拉松死亡,无非从两方面入手:赛事主办方和选手个人。

  从选手个人的角度看,当然是尽量做到了解自身状况,量力而行。有条件者可以监测比赛过程中的心率,所有人都应随时留意自己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综观这两年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六位死者,他们有几个共同点:年轻,平时身体不错;除一人外均为男性;参加半马或10公里项目;倒下处距终点5公里以内。

  刚在合肥马拉松遭遇不幸的李黎在合肥某航空公司安保部工作,队友称“他身体挺好的”,但从未参加过马拉松比赛。

  年初因港马死亡的吴姓选手是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喜爱足球等运动。

  去年昆明半马死者小冯是高校学生,中学时期每周都从20多公里外的学校跑回家中,平日也进行长跑锻炼。

  珠海马拉松猝死者为方勇特种兵出身,身体素质极好,热爱户外运动。

  或许年轻和男性的特点导致了好胜心,平时身体不错造成了过度自信,而参加中短距离项目和比赛经验缺乏,可能使他们不懂得像经验丰富的全马选手那样,知道你必须为30公里后的“撞墙”阶段留有余地。

  对我们业余跑者而言,任何一场比赛或任何一个成绩目标——哪怕是世界大满贯赛事,全马跑进4小时、3小时或波马达标,都不值得为此付出受伤的代价,更不用说拿生命去冒险。毕竟咱们多数人跑步的初衷是为了健康和快乐,而不是虚荣和炫耀资本。

  而从组织者的角度看,能做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两点:保证补给,保障急救措施;其中以第二点最重要。至于像上马、杭马那样的强制体检报告,其实并非必需。

  英文有句话叫“You can‘t argue with success”,可以译成:“人家已经成功了,你还有什么好争的?!”在马拉松赛事的选手安全保障上,就有一个最成功的例子:东京马拉松。

  诞生于2007年的东马,创造了9年零死亡的骄人纪录。

  众所周知,东马是世界六大满贯赛事之一,每年有三万多人参加。绝大多数选手通过抽签产生(中签率约10分之一),可以说什么样的人都有。

  一旦有参赛者“自不量力”,主办方的医疗保障措施就可以起到兜底作用。据报道,近几年东马通常会部署42名医生,70名护士和420名专业救护成员;这些医生分不同配速参赛,随时可以出手施救;赛道上还配备15个救护站和66台自动除颤器(AED)。这些安排迄今已挽救过多名参赛者的生命。

  此外,笔者认为东马“早春二月”的时间安排,对它的零死亡奇迹亦有贡献。当然,把所有赛事都挤在冬季也不可能,但那些可能出现高温天的春秋季赛事的主办方,至少可以在赛道两边多种一些高大树木吧?

  最后的结论:马拉松死亡毕竟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其危险性远低于开车上路。正如哪怕你不惜代价地为车子配备最顶级的安全防撞装置,仍未必能百分之百地避免车祸死亡一样,跑友们也没必要把本应简单、纯粹的马拉松搞得太过复杂,太如临大敌,否则跑步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如果你那么担心,那就别跑马拉松。

文章关键词:马拉松猝死跑步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