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吴锺昊 吴俊宽 刘海)“今天舟山半程国际马拉松赛结束了,一路在海边奔跑,心情非常舒畅……”11月15日,孙英杰更新了自己的微信状态,照片里的她身着橙色皮肤衣,竖着大拇指,站在她左右两边的分别是前羽毛球世界冠军和歌手沙宝亮,身后是身着各色“战衣”的跑手。
经历了兴奋剂传闻、讨薪风波、结婚生子的悲悲喜喜之后,当孙英杰重回赛场时,已经不是那个只为奖牌跑步的运动员,而有了一个新身份——孙英杰长跑俱乐部“掌门人”。
几个星期前,孙英杰刚从纽约跑完马拉松回国,紧接着就赶赴上海马拉松赛场。“这个月每个星期都有一场马拉松比赛,12月中旬还有两场,我刚刚参加完新闻发布会,发现竟然是同一天开赛。”这位36岁的退役世界马拉松冠军说,虽然奔波劳累,但却很享受。
从运动员到俱乐部老板,孙英杰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这样的转变,每天早上依旧在5点半起床,6点钟出门,跑步10公里。不同的是,她不再是一个人跑步,而是带着100个俱乐部会员,按照自己17年运动员生涯总结出来的“孙式跑法”去跑步。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给更多的跑步爱好者带来健康”,这是孙英杰成立长跑俱乐部的初衷。2014年5月17号,孙英杰在北京奥森公园安排了俱乐部的第一堂课,没想到下起了大雨,但依旧去了很多人。“现在喜欢跑步的人太多了,这就是一个产业,”她说。
运动员出身的孙英杰当起老板来并不含糊。当别的俱乐部还在不断扩大会员数量规模时,孙英杰在北京的俱乐部坚持只招收100个会员。“人太多我也教不好。”这位皮肤偏黑,总是扎着马尾辫的“女老板”也不喜欢在大街上发传单,只相信口口相传的“口碑营销”。
但世界冠军的“野心”绝不仅仅在于这100个会员,虽然他们大都是40岁左右的北京IT、金融业白领和企业老板,经济实力足以支付比跑步更加昂贵的运动。孙英杰坚信,跑步产业最大的潜力蕴藏于千千万万健身意识开始觉醒的普通工薪阶层。“现在我们在十几个城市设立了分部,未来三五年时间内,俱乐部的分部要遍布全国主要城市。”
孙英杰对俱乐部的规划畅想并非是一棵“无根之树”。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力争超过5万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全民健身中名列前茅的路跑运动,必将牵引出一片新的体育产业“蓝海”。有人估计,国内跑步市场会在300亿人民币左右,它为体育用品制造业带来的收益更将是天文数字。
“市场决定一切,马拉松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一年几十场到一年数百场。每场马拉松参赛人数从几千到几万人不等,这些人跑步的消耗品就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说,“大众的体育消费观念也在变化。现在已经不是一双运动鞋搞定一切的年代了,人们愿意为跑步投入资金,要穿专业的跑鞋、服装、配件。”
高级装备一套数千元,普通装备不到千元,北京会员一年花费一两万元,而中小城市的分部会员一年花费2000元。“只花很少的钱去买健康,我相信大家都会愿意的。最主要的是俱乐部所带来的身体健康和心态上的健康是和一个人跑步完全不一样的,”孙英杰说。
今年,孙英杰招募了100多个退役运动员作为分部的跑步教练。“不光是来当教练,而且我还支持他们利用我们的平台自己创业。”她说,俱乐部在沈阳的分部,完全授权给一个师姐运营。目前,孙英杰长跑俱乐部已经在全国落地十几个分部,运营模式不尽相同。他们还和杭州当地的跑团合作,授权挂牌推广“孙式跑步法”。
除了依靠收取会员费、提供运动装备、品牌赞助等传统盈利模式外,孙英杰也开始尝试“跨界”合作。“今后我们要着重做‘马拉松旅游’方面的业务,这一块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大的。”她介绍,今年俱乐部和一家旅行社合作,组织了一支企业团队去新西兰跑马拉松,效果非常好。“一人花费一两万元,当时还有不少社会人士要求报名参团。”
看见跑步商机的远不止孙英杰一人。如今,每年有200场左右的马拉松比赛在各地打响,跑步热潮迅速催生了一大批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主要以体育赛事公司、跑步社交软件、跑步培训机构为主,他们既是跑步热潮的受益者,又是跑步热潮的推动者。这些专业公司促进了跑步运动市场细分,并为跑步爱好者、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现在完全是为了健康和快乐去跑步。”2009年退役至今,除了生下儿子那段时间外,孙英杰始终坚持跑步训练,但运动的意义对她来说已经不同。她认为,跑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有开心时的跑法,也有不开心时的跑法。我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跑步这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