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亚洲巅峰之战名副其实 “太极虎”已到极致

2015年01月31日23:26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新华社悉尼1月31日体育专电 评论:亚洲巅峰之战名副其实 “太极虎”已挑战东道主到极致

  新华社记者郑道锦 曹杨 公兵

  不似赛场而像战场,澳大利亚和韩国这本届亚洲杯上表现最好的两强联袂上演了一场名副其实的亚洲巅峰之战。

  如果说4年前的亚洲杯决赛是一场拥有亚洲最好技术的球队(日本队)和拥有亚洲最强冲击力的球队(澳大利亚队)的经典对决,那么31日晚的决赛则是两支拥有亚洲最强冲击力和最具技战术含量球队的战斗。

  澳大利亚人用近乎疯狂的逼抢让韩国队无法从容控带。而韧性十足的“太极虎”则用最为血性的表现让东道主体会到极致的挑战,他们用坚决的进攻和不弱于对手的凶狠逼令“袋鼠军团”引以为豪的流畅传控无法运转。而孙兴民在90分钟补时阶段的进球更如一柄利剑刺入“袋鼠”要害。

  现场澳大利亚球迷集体的沉默,韩国球迷的狂飙,东道主两大绝对主力卡希尔和克鲁泽的受伤下场,都让人感到韩国队在此后绝地翻盘大有希望。然而,加时赛上半场补时阶段的一次松懈毁了韩国人55年后重夺亚洲冠军的希望,澳大利亚队小将卢翁戈华尔兹般的转身和低空导弹般的射门,以及特洛伊西在白热化加时赛上的准确补射,都使这场比赛令人回味无穷,为这近一个月的激烈征战画上了美妙的句号,令多年后人们还能回想起这场在澳大利亚国家体育场7万多名球迷眼前进行的决赛。

  记者在决赛前的前瞻分析中便指出,本场比赛韩国队不可像小组赛末战两队相遇时那样主守,因为若让擅长传控的澳大利亚队从容主攻打出立体配合,则韩国队此前一球未丢的防线也未必能守住。而若韩国队主动进攻克敌所长,才更有机会拿下这场苦战。而实战中德国人施蒂利克果然一改小组赛的风格,从一开始便令麾下众将倾力进攻和整体前压进行凶狠逼抢,这令澳大利亚队全场都陷入“肉搏战”而难以发挥,韩国队的战术可谓成功。

  然而百密难有一疏,几秒钟的松懈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本场比赛一大令人称奇之处在于:三个进球全是在伤停补时阶段、或半场的最后时刻打入。当韩国队在第45分钟稍有疏忽时,塞恩斯布里的传球便令卢翁戈找到了华丽转身的空间;而澳大利亚在90分钟已过认定胜利在握时,孙兴民又抓住这最后的一线机会令韩国队重现曙光;而当韩国队防守球员在加时赛上半场补时阶段玩火时,尤里奇又用极小概率地抢断和突破令太极虎前功尽弃。

  我们应为澳大利亚主帅波斯特科格鲁送上掌声:这位看似朴实无华的澳大利亚本土教练却有着一颗极有革命精神的内心,信仰传控足球和攻势足球的他决意要为“袋鼠”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从巴西世界杯前接手球队开始,他的努力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从媒体的评价、对手的评价,以及实战中澳大利亚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袋鼠”传统的英式打法已经极大程度被改变,澳大利亚队也可踢出华丽的、极富现代感的立体进攻,而他们也以14个进球傲视群雄。

  我们也应为韩国队的绝不放弃的精神而鼓掌:当34岁的老将车杜里一次次地从右路高速突破送上传中,当孙兴民拖着伤腿坚持冲锋,我们看到了什么是顽强。而当车杜里赛后沮丧地垂头坐在草坪上时,令人不仅心生怜惜。

  我们应为卡希尔和克鲁泽送上赞美,前者以“暴力美学”般的拼抢身先士卒,用两次极有威胁的射门带动了全队的士气;而后者在赛后拄着双拐上台领奖的一幕,更成为东道主本届杯赛上拼搏精神的缩影。还有没有出场的老将布雷西亚诺和威尔金森,他们都在关键时刻为澳大利亚杀入决赛立下功劳。

  澳大利亚和韩国队在本届亚洲杯上都展现出新生一代的风采:卢翁戈、克鲁泽、莱基、瑞安正在接过卡希尔、科威尔、布雷西亚诺、施瓦泽的衣钵;孙兴民、李庭协、南泰熙、金珍洙们正在填补朴智星离开的空缺,而这些新鲜血液也是亚洲足球珍贵的宝藏。

  我们还应将谢意送给为决赛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志愿者、赛事的工作人员,以及所有热情的球迷们,是他们的支持为这样的决赛提供了完美的舞台,亚洲足球也定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文章关键词: 澳大利亚韩国队决赛体育评论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杨卫泽被中纪委带走前欲跳楼被摁住
  • 体育莫铁26+12火箭胜 考辛斯替科比进全明星
  • 娱乐《歌手》张靓颖逆袭夺冠 胡彦斌淘汰
  • 财经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细则有两个例外
  • 科技国家工商总局与淘宝握手言和 将共同打假
  • 博客当年风光无限的万元户后来如何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中老师写信反对早恋 网友大呼有才(图)
  • 育儿保安性侵孩3年 家长不可缺位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