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5岁的女选手在前天的苏州半程马拉松赛上不幸猝死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马拉松这项当下中国最红火运动的担忧:普通爱好者跑马拉松,到底离危险有多远?
本报记者昨天连线中国极限耐力跑第一人陈盆滨,请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业余爱好者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误区:马拉松比赛频频出现选手猝死,主要因为组委会保障不力。
正解:组委会当然有责任行使医疗保障职责,但参赛选手更有义务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苏州半程马拉松赛共有2.2万名参赛选手,组委会安排了7个医疗点、60多名医护人员、500多名医疗志愿者。就半程赛事而言,这个保障团队已具相当规模。陈盆滨表示,他参加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无数比赛,比较而言,其实目前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做得还算不错。“最重要的,是参赛选手自己得建立足够的安全意识。”
陈盆滨指的是,参加马拉松比赛首先要有严格的赛前体检,诸如心脏病等一些不适合运动的疾病患者不宜参加,此外,比赛中还有诸多因素会影响选手的安全。“比如,天气过热,湿度过大,或者赛前没休息好,甚至比赛时人太多,也会出意外。有些没有经验的选手,比赛初期容易受外界刺激特别兴奋,结果原有的节奏被打乱,最后体能透支,导致出现异常状况。”
误区:马拉松重在挑战自我,所以坚持是最重要的马拉松精神。
正解:知道什么时候放弃比一味坚持更重要。
“我想每个业余爱好者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跑马拉松?”陈盆滨说见过很多爱好者盲目地追求速度和名次,也有的是为了在朋友中炫耀,他觉得这些人都没有真正领会马拉松精髓。马拉松的快意在于自己与自己比,在于享受这个过程,在于途中心灵的收获,在于结交的人。
“我认为业余爱好者出意外的最大原因就是太追求速度,跑慢一点,马拉松还是很安全的。”陈盆滨认为。
至于普通人在比赛中该怎么区别何时坚持和何时必须放弃,陈盆滨说:“一般极点就是指乳酸堆积后出现的疲劳感,这是正常的反应,坚持下去可以渡过极点。但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甚至有呕吐症状,就不应该坚持,必须立即停止。”
误区:不跑全程就用不着补给。
正解:业余跑友跑10公里以上的都应该学会补给。
补给有多重要?陈盆滨举了个例子:2011年他参加撒哈拉沙漠250公里极限挑战赛,跑到65公里时,发现补给没了,这时已快虚脱,连走路都在晃动。他明智地停下来,把仅有的一点能量粉用水泡了喝下去,短暂休整后感觉好很多。这说明即使训练有素的职业选手在缺乏补给时也会出现危险。
补给一般是指士力架、能量胶、盐丸、泡腾片这些,前两样是补充能量,后两样是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了这些补给,由于大量流汗造成的电解质缺失会使你腿抽筋。
如何补水也有技巧。专业选手边跑变喝,很多业余选手也效仿,结果欲速则不达,还容易呛着,还不如慢一点或停一停。另外,不要等到渴了才去喝,应该适当提前补水,等自己感觉渴了,其实已经太迟。
“补给不是职业选手专属,业余爱好者也要学一点。”陈盆滨认为。
东京马拉松
创办7年零死亡
细致入微的医疗保障
堪称业界标杆
国际田联官方统计的全球达标赛事中,东京马拉松最抢眼,从2007年创办至今零死亡。
在全球各种马拉松赛事意外事件频仍的背景下,东京马拉松有何秘密武器能独善其身?
先来看看马拉松猝死的主要原因。经研究发现,几乎90%以上的长跑猝死者都是心脏出问题。即心室异常颤动后,心脏会短暂地停止跳动、停止供氧,而人类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如果不能及时除颤,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如果10分钟后还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希望渺茫。
东京马拉松医疗救护总指挥田中秀治教授透露“东马”的秘诀——对CPR(心肺复苏)与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及时使用。
在日本,心肺复苏术已被列入公民基本应急救助教程。一旦有人在赛事中倒下,现场600多名医疗志愿者很快就能在2分钟内实施急救。至于体外除颤器,全程配备了66台,一部分还被安放在跟跑的自行车队上,保证4分钟的黄金时间内消除患者的心室颤动。
事实上,就算在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你也能常常看到这个如笔记本大小的盒子随处配备,以便对突发心脏病人进行第一时间自动除颤。可以说,东京马拉松的安全正是得益于日本健全发达的公共卫生体系。
更有意思的是,在东京马拉松超过3万人的参赛队伍中,总有几十名特殊身份者。这些主要职责是急救医生的选手居然也根据不同配速混杂在庞大的人流中跟着跑,为的是一有意外即能随时救助。“东马”的医疗保障,真是做到了细致入微。
当然,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安全的马拉松,也不是你想跑就能跑。“东马”的规模被严格控制在35000人左右,但报名者这两年每次都超过了30万,中签率仅为1/10。
本报记者 伊志刚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