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申花的种种传闻,其实不过是为中国足球俱乐部经营方面的种种不职业现象再添案例。中超很多方面都在进步,但场边乱象也因而更加刺眼。别让俱乐部成为交易的筹码,在利益块垒面前撞个头破血流。
近日,两桩传闻让上海申花[微博]俱乐部成为舆论焦点:一是国外媒体报道,国际足联裁定申花俱乐部向前队员德罗巴[微博]支付1200万欧元作为双方转会纠纷案的赔款;二是媒体爆料申花至少在未来3年中将离开上海,落户云南昆明。
传闻虽未得到证实,但并非空穴来风。申花与德罗巴的转会纠纷已历时一年,此次能否尘埃落定尚不得而知;而俱乐部“搬家”据称是因为2013赛季遭遇经费短缺的申花收过云南方面一笔3000万的“救命钱”,代价正是“走穴”3年,而这也是申花连续第三年传出“搬家”传闻了。
上海申花俱乐部自1993年成立以来,是中国职业足球圈里少有的不更名、未降级的球队之一。今年的12月10日是申花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恰恰在这个大日子临近之际,俱乐部是非缠身,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申花的问题非一日之寒,自去年8月申花俱乐部爆出股权纠纷,其后一年,“股权”二字始终是风暴中心。在不少人看来,申花之后的种种纠纷不过是各方股权博弈改头换面的再度浮现。
虽然申花俱乐部多次表态将力求就股权问题作实质性探讨和探索,但种种传闻除了让球迷揪心、媒体炒作外,收效未显。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股权纠纷的背后,存在经济利益的考量。随着上海申花康桥训练基地的商业价值一再被论证、纠纷方2007年的合同逐步被公开,让人不由得怀疑,利益纠纷正是申花的问题源头。
随着联赛步步走向职业化,中国足球的生态也越发与商业社会接轨。俱乐部尝到了职业化的甜头,但作为商业主体主要基因,强调尊重规则和合同的“契约精神”却未得尊重,本该是约束利益主体的规则和约定,反而在狂热的逐利诉求面前节节败退。围绕申花的种种传闻,其实不过是为中国足球俱乐部经营方面的种种不职业现象再添案例。
中超已近第十个年头,从整顿赛风赛纪到提升竞技水平,场上的很多方面都在进步,但场边乱象却因此更加刺眼。如何让制度的归制度、资本的归资本值得思量。别让俱乐部成为交易的筹码,在利益块垒面前撞个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