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欧美诸强为何举重不强  

2013年10月28日17:10  新华网

  新华社波兰弗罗茨瓦夫10月28日体育专电 题:欧美诸强为何举重不强

  新华社记者马邦杰 高帆

  采访举重世界锦标赛,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英国、德国乃至西班牙等欧美体育强国的举重许多年来一直集体低迷?

  美国最近一次夺得奥运会男子举重金牌是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至今已过半个多世纪。美国女子选手曾经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金,以后就与奥运奖牌无缘。英国只有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夺得过举重金牌,以后也是彻底绝缘。德国人最后一次拿到奥运奖牌是在1988年,由民主德国选手夺得。西班牙这个公认的体育强国甚至从来没夺得过奥运举重奖牌。

  在本届世锦赛男女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一共135枚奖牌的争夺中,这些国家以及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竟然寸牌不得。

  难道他们不喜欢金牌、尤其是奥运金牌?对此问题,前美国举重队主教练吉尔告诉记者,举重在美国是个非常普遍的健身手段,但没人能靠此谋生,因为决定美国体育走向的是市场,而决定市场的又是大众兴趣,而非奥运金牌。

  他说:“举重是健身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我们国家健身房里很多人都会练举重,但不可能靠此谋生。大家练习举重是为了去从事篮球、橄榄球等赚钱多的体育项目。”在世锦赛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美国举重俱乐部老板说:“在美国,全国举重冠军每月最多挣1700美元,亚军每月也就拿700美元。从训练到比赛,国家又不给任何资金补贴,全靠自己这点钱怎么能养活一个职业选手?”

  在职业体育发达的欧美国家,举重比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单调,缺乏观赏性,因此处于绝对业余状态。法国国家队选手贝尔纳丹就是一位业余选手。他对记者说:“我本来想去踢足球的,但我们那里踢球的人太多了,我根本没有机会入选职业队。于是我就来练举重,只用了3个月,我就成了全国冠军。我现在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经济学。课余觉得身体不累,就去俱乐部练练举重,从器械到食品都没有保障。为了备战奥运会和世锦赛,我们也会集训一段时间。但我们的教练水平较差,训练方法不对,把我们练得全身是伤,来到赛场也发挥不出水平来。我很羡慕中国举重选手,他们训练和生活都有保障,一旦拿到奥运金牌,奖金很高。他们因此动力更足。不像我们,必须要去考虑将来该如何赚钱谋生。”

  两年前在巴黎世锦赛赛场上,记者曾经碰到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英国选手。她当时惊叹“中国选手强大得让她人绝望”,表示自己不能再练举重了,因为没有任何前途,会影响生计。这次她果然没有来弗罗茨瓦夫。

  前来世锦赛观摩的英国某健身俱乐部举重教练诺斯告诉记者,史密斯是英国举重冠军,但每年收入只有一万英镑,现在改练别的体育项目去了。他说:“我们还有一位非常有举重天赋的选手,名叫佐克扎德,在网上能查到他的名字的,17岁就抓举177公斤,挺举215公斤,很有前途。但他今年去美国大学打橄榄球去了,年薪75万美元。”

  作为一名健身教练,诺斯告诉记者,英国地方政府把大量体育资金投放到了基层,很多社区健身俱乐部能得到政府补贴,因此会费很低,多数人都可以去健身。他打开电脑让记者看他们俱乐部的照片,指着其中一个举着杠铃的小孩子说:“这是我儿子,才两岁,现在就开始练习举重了。我们举重是用来健身的,但拿不到金牌。”

  由于连续几次来波兰采访体育赛事,记者对这个国家的体育也有了一些了解。得益政府大力发展全民体育,这个国家国民普遍比较健康。比如,根据当地规定,小学生每天必须要在室外活动至少一个小时;必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从小掌握至少两门体育技能。另外,地方政府对一些健身中心实行给钱给地等扶持政策,方便大家健身。举重训练当然也是当地流行的健身手段。

  写到这里,记者不禁想:若举重既能服务于大众健身,又能在奥运会、世锦赛赛场夺得金牌,将是两全其美。可惜世事往往难以两全,鱼和熊掌不能得兼。(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