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亚运“科学节俭”新风尚

2013年10月15日10:43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吴俊宽

  近段时间以来,“节俭办赛会”已经成为国内举办体育赛事的新风气,15日将在天津礼堂大剧场闭幕的第六届东亚运会也不例外。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天津组委会在节俭办赛的基础上努力向“科学节俭”、“合理节俭”的方向靠拢,不让“节俭”成为影响办赛效果的借口。

  所谓节俭办赛是相对铺张浪费、奢靡攀比之风而言的,说白了就是没必要花的钱尽量不花。比如开幕式可以不放烟火,比如合理利用现有场馆,不为运动会重复兴建新馆。但是节俭不等于盲目省钱。如果单纯为了节俭而节俭,随意降低运动会质量,节俭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对于节俭办赛,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有着自己的认识。“应该办的事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情视主办方的条件而定,那些锦上添花、劳民耗财的事情应该不办或者少办,”魏纪中说,“节俭关键在于思想,而不在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节俭反而会影响运动会的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本届东亚运动会较好地拿捏住了科学节俭的分寸。开幕式时长被压缩到一个小时左右,文艺演出也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一场极具津味元素和中国特色的演出简约而不简单,组委会“创造精彩”的承诺没有因为节俭办赛而打折扣。

  安保方面组委会坚持内紧外松、适度安保的原则,没有出动过多警力,没有重复安检,更没有调用大型器材和警犬,无论是参赛选手、官员还是现场观众都能在一个较为轻松和人性化的氛围下分享东亚运动会带来的快乐。

  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赛事主新闻中心是本届东亚运动会媒体服务的一个亮点。这里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气派的排场,只有简单的桌椅摆设。但是记者工作所必需的网线、电源、无线网络、成绩公告栏、大屏幕电视等一应俱全。60多名经过系统培训的志愿者为注册记者提供细致、周到服务。每班班车出发前5分钟志愿者都用中英文广播提醒记者,让记者在专心工作之余不用随时分神留意时间。

  对于第一次举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天津来说,东亚运动会的顺利举行已经称得上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如果本着精益求精的要求,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可以看到更加完善的空间。

  比如一些场馆条件有限,媒体看台席上没有电源、网线和无线网络覆盖,个别场馆中志愿者人数偏多,并且培训不够到位,还有的场馆缺少语言服务,成绩公报也只有英文,老记们翻译各代表团运动员姓名时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媒体班车的管理不到位,有的线路的间隔时间太长,令需要“赶场”采访的记者大喊不便。

  在赛程设置上,个别项目也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女子排球铜牌争夺战被安排在男排决赛之后进行,是整个排球项目的最后一场比赛,而女排[微博]的冠军早在前一天就已经决出。这场没有中国队参加的“压轴”铜牌争夺战的上座率自然可想而知。

  2017年第13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相信未来天津也将继续承办更多的国内国际大型赛事。东亚运动会的举办为天津留下了宝贵的办赛经验和丰富的体育遗产,“科学节俭”、“合理节俭”的办赛思路就是天津此次收获的最大财富之一。(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