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体刘耿:女排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2013年09月25日09:30  东方体育日报

  刘耿

  亚锦赛后,我们对泰国女排[微博]的总结多于对中国女排的总结。泰国从排球运动的蕞尔小国一跃成为中国女排的正面强敌,且泰国排球自称是师承中国,中国成了被泡与餐的“康师傅”,这在中国人心中激起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既然泰国人指向了我们,我们更多地关照自身才更有意义。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泰国是在学习中国,那么,这些年来,中国在向谁学习呢?

  实际情况是,泰国学习的不是现在的中国排球,而中国排球已发生了自体异化。

  中国女排更难搞的地方在于不仅要处理好与昨天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明天的关系,泰国女排只要与明天对话就可以了。即对中国女排而言,“从哪里来”与“到哪里去”同等重要。

  其实,中国女排作为豪门的历史也就比泰国女排早了二十来年,但对目前中国主流人群而言,1980年代的女排记忆融入了每个个体的成长经历,与诗歌、哲学一起成为1980年代的文化符号。

  这种历史资本像个高台,既垫高了身体,又使步履受限。事实就是,我们对女排的叙事正是围绕着“复兴”二字展开,这是一种将目标定在昨天的看问题的方法,是往回看,而忽略了向前看的无限可能。

  中国人的固有观念是守业比创业难,但往往又喜欢对目标冠以“复兴”二字。这种“回头看”体现在方方面面,有影迷将美国多科幻剧、中国多穿越剧阐释为一个没有历史、一个没有未来。

  过于关照昨天,最大的弊病是使角色固化,女排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重温巅峰体验,荣耀归于昨天。角色固化强有力地抑制了女排本体的自主试错与创新,体制拒绝任何微观领域的试错,形成了强烈的路径锁定。所以,在这种掣肘的牵制下,女排才错过了更新换代的时间,蹉跎了将近10年本可以厉兵秣马的光阴,而这段时期正是泰国队崛起的时期。

  最终脑袋中的角色固化将会毁灭固化的脑袋。“国足[微博]为何恐韩?”“因为它是韩国。”当恐韩意念被植入潜意识,一段羞辱的历史就被“自然历史化”了,或许第一次输给韩国队只是一次偶然中的偶然,却被我们强化成自然中的自然、必然中的必然。蔡斌、俞觉敏、郎平[微博],中国女排三任主帅均在与泰国队交手时遭遇滑铁卢,长期下去,“泰囧”变成“泰恐”不是没有可能。

  身材矮小不适合打排球同样是一种固化思维,平均身高1米75的泰国女排将平均身高1米91的中国女排挡在决赛场外,就打破了这种固化。

  泰国女排对条条框框的破坏力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而不是简单地将泰国女排的崛起看成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剧。

  在此不是鼓吹历史虚无,泰国正是借鉴了我们的历史才获得了成功。只有石头在经历了无数次事件之后才保持一成不变。人总会因发生的事件而改变。然而,我们不能被历史所束缚,因为我们永远不会丧失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不会丧失把自己从旧我中解放出来的机会,现今时刻同样在向未来开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