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浩)男足东亚杯首战对阵日本,中国男足在1:3落后情况下最终将比分扳平,一向萎靡的中国男足惊呆了看电视的“小伙伴们”;昨日,中 国男篮在亚锦赛四分之一决赛对阵中华台北的比赛,也看呆了不少的“小伙伴”。不过,这次一向雄壮的中国篮球,也玩起了国足[微博]的把戏,18分惨败给中华台 北,38年来首次无缘亚洲4强。
“向男篮学习!”这是多少年来国人向总是陷在谷底的中国男足的期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国足在东 亚杯上终于“男人了一回”之后,作为“榜样”的男篮,却在亚锦赛上克隆了国足的“6·15”。记者观看了整场比赛,目睹了男篮的宏伟开局,也经历了最终的 无言落败,犹如一部好莱坞悲剧,起伏跌宕,让人看后欲哭欲笑、难言悲喜。
男篮之殇犹如男足一样
在78:96 惨败台北无缘亚锦赛四强,无缘直接晋级明年西班牙世锦赛,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男篮一队自1975年首次参加亚锦赛以来38年的历史最差战绩。继小组赛惨败于 伊朗后,中国男篮糟糕的表现让自己再次站在风口浪尖,各路媒体、体育人和网友纷纷在微博上吐槽,新华体育微博直接指出,中国篮球似乎重演了国足1:5的耻 辱。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国家队与职业联赛的关系,多年来被冠军掩盖的顽疾被“1:5”彻底暴露,是到了该变革的时候了!
当国足的 颓势被全国球迷和媒体关注的同时,其实篮球界也应该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篮球,就没有犯过和足球一样的错?是不是我们的联赛就是那么的完美而无懈可击?是 不是我们的青训机制就是那样的成熟。诚然,与篮球相比,中国足球的关注群体和影响力要大得多,所以中国足球乃至联赛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地被放大化,从 而也会来“骂声一片”。然而,在“骂声”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成长,以及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甚至长期以来“只打雷不下雨”的青训体制,也在这样的 “骂声”中,有了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思。
反观篮球,历届奥运会的常客,称霸亚洲也是那样的容易,成为了国人眼中的“宝贝”。 表扬多了,就是有了问题,也会大而化小,小而化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自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男篮进入“后姚明时代”,但回望此后的几届大赛,常年是那几 张面孔打天下,年轻队员难有锻炼机会。男篮此前的几位主帅都曾被曝出无法选择自己心仪的球员入队,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那只手,不仅挡住了年轻队员的成长 路,更凉了他们的心;洋帅换来换去,欧洲篮球的联防还没有练熟,便又开始了美国篮球的进攻,到了最后,中国篮球的传统“小快灵准”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 的是“四不像”。再看联赛,NBL球队苦等5年,才等来一个名额,然而中国篮协的准入规则数易其稿最终姗姗来迟,几家有希望晋级的俱乐部整赛季都在不断根 据规则草稿调整,生怕掉队。一个球队的人才选拔不畅,顶多是惨败。如若一个联赛的球队流动不畅,没有良好的进出机制,球队管理者们心凉了,这个联赛再热 闹,也是一潭死水,早晚蒸发干涸。联赛是国家篮球的基础,基础一潭死水,请问上层建筑还能永固?
联赛不力整体实力如何提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男篮在场上始终存在着“站着打球”的坏习惯。面对弱队时,尚且可以依靠球员的个人能力来解决问题;面对强队的高强度防守时,中国队就无法轻松得分,尽管有好的防守,也很难取得胜利。
为 什么不适应强敌的防守强度?其实根本原因出在国内联赛中。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背后,难掩CBA[微博]联赛技战术水平低下的本质。中国男篮的球员在联赛中已经习 惯用简单的技战术或者依靠个人能力来取得胜利,忘记篮球是一项需要五个人不断跑动来创造得分机会的团体项目。要想改进中国男篮的进攻,只靠洋帅是解决不了 问题的。
从2003年总决赛起,广东宏远[微博]队晋级全部11次总决赛共获得8次总冠军。CBA总决赛从2006年起采用七场四胜的赛 制,宏远队除了输给八一和北京的两届以外,从未打到过第七场。可以说,宏远队统治了近10年的CBA联赛。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宏远队的实力比其他球 队都高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其原因就是它拥有最多的国家队球员。仅以本届亚锦赛中国队的阵容来看,12名球员中有陈江华[微博]、王仕鹏[微博]、易建联[微博]、刘晓宇[微博]、朱芳 雨、周鹏[微博]6名球员来自宏远队。
位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宏远队的经济优势让其比其他球队更具有吸引力。加上其多年来获得的好成绩,让 无论是成名已久的球星还是富有潜力的小将都乐意加盟,这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这对于其他俱乐部来讲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因此CBA联赛必须需要 加入“工资帽”的制度。
利用工资帽、奢侈税等手段来促进俱乐部之间球员的流动,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拉近各俱乐部之间的差距、让球队 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进而提高CBA联赛的竞技水平。要想让CBA联赛更有竞争力、让球队会花更多心思在战术上,首先要做的就是缩小各球队之间实力上的差 距,让胜利属于战术更丰富、执行力更强的球队,而不是球星更多的球队。联赛是男篮的基础,如果联赛中只求荣誉,没有大局意识和俱乐部的建设意识,那众多的 联赛奖牌也难得买到一张世界大赛的入场券。
青训不抓篮球未来何在?
亚锦赛中国男篮的如履薄冰,招来了球迷的 无数质疑,12人大名单中,“老将”占据大半江山,孙悦、王仕鹏、朱芳雨[微博]状态不稳却依然留在场上,王哲林[微博]、郭艾伦[微博]、李晓旭[微博]等新生力量总是欠火候,颇有亮点 的刘晓宇与当年的郭士强、刘炜[微博]也还终归有一定的差距,人才“青黄不接”已经从担忧变成了事实。在这点,中国男篮像极了男足。当青训的举国体制被打破,职业 化的介入后,年轻后备力量成为俱乐部建设的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俱乐部的资金,更多地放在了“能见效益”的一线队身上,而对于青训的建设,则投入得很少。目 前,国足引进开始在为青训“还债”,而男篮离这一天,并不远。
事实上,对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储备的担忧并不是在这一届亚锦赛才出现 的,在2007年亚锦赛上,以东道主身份直接晋级奥运会的中国队派出男篮二队征战,当时的张凯[微博]、王博、李可[微博]等“希望之星”遭遇滑铁卢,小组赛两连败错失出 线机会,最终在第九名争夺战中又败给了菲律宾队,创下了第十名的亚锦赛历史最差战绩,虽然并没有派出主力,但以中国篮球的实力,即使派出二队也并不应该成 绩如此惨淡,人才危机开始凸显。
国家队需要锻炼新人,但新人的培养最终还要来自青训体系。从目前来看,中国篮球的选材模式依然主要 依赖俱乐部自己的梯队,但在CBA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许多甚至大部分球队老板都没有耐心去一步步自己“造血”。在2010年,一位篮球圈内人士在接受 采访时曾坦承,他们的俱乐部一年投入数百万元在梯队建设上,这在全国已经算名列前茅了,而且他们的青年队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没有一 家俱乐部在青少年投资上超过八百万元(一年)的”。
总之,男篮亚锦赛的惨败是中国篮球长期积累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其实爆发并不可 怕,可怕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粉饰太平,如果要避免走足球从极盛到极衰的老路,中国篮球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联赛竞技水平的提升,球队实 力水平和利益分配平均化;国内球员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及外援的合理使用;青训质量的提升,大学生联赛的发展和校园体育的壮大;联赛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联 赛整体规划的正确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