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德甲的秘密

2013年05月09日18:47  南都周刊 微博

  德式足球的严谨,就像他们十年磨一剑的青训体系一样,正稳固地走向欧洲足坛的巅峰,半决赛首轮将皇马和巴萨毫无颜面地拉下马来,这既是多特蒙德和拜仁的完胜,也是德甲整个专业化的体系在欧洲足坛的胜利。

南都周刊:德甲的秘密

  记者_沈玎

  开场仅7分钟,格策杀进左路传中,莱万多夫斯基抢在佩佩出脚前,将球打进了洛佩兹把手的大门,主队首开纪录。这是4月24日在多特蒙德的威斯特法伦球场进行的欧冠半决赛。就在一天前,拜仁慕尼黑刚刚在主场以4:0的大比分,驯服了另一支西甲豪门巴塞罗那。

  穆里尼奥没有太多可以抱怨的东西,他带领的银河战舰,最终以1:4的比分折戟,成就了莱万多夫斯基的大四喜,他也是欧冠历史上首位在半决赛攻进四球的球员。而C罗和梅西这两位当今足坛的超一流球星,则黯淡在了德甲双雄的锋芒之下。

  人们打趣说,在欧冠四强抽签结束后,梅西曾给C罗发了条短信“我们决赛见”,C罗在赛后才看见,他给梅西回短信,苦涩地问道:“去你家看还是我家看?”

  这两场让球迷和博彩公司都跌破眼镜的比赛,是德甲在欧洲赛场上最耀眼的一次逆袭。也许一次不可思议可能是偶然,可这是连续两次不可思议的完胜。在其背后,以拜仁和多特蒙德为代表的德甲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10年青训磨一剑

  看看多特蒙德大胜皇马的那场比赛上,飞奔在场上的球员吧:格策、罗伊斯、施梅尔策等,都是多特蒙德自己青训培养的球员,还有拜仁青训出产的胡梅尔斯、波鸿贡献的京多安、慕尼黑1860出产的本德……即使在皇马阵中,也能看到德国青训体系的成果:沙尔克04青训出来的“鲁尔之星”厄齐尔,以及来自斯图加特青训营的赫迪拉。

  这个故事的源起要追溯至2000年的欧洲杯,德国队(微博)与罗马尼亚、葡萄牙和英格兰同组。最终德国队3战积1分净负4球出局,引发德国足坛震荡。那年,除了24岁的巴拉克和20岁的代斯勒外,其余球员的年纪都超过了26岁,队长马特乌斯更是以39岁的高龄,为德国队第150次出场—这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它只不过证明了德国足球后继无人。

  那次惨败之后,德国足协痛定思痛,推出了以重建青训体系为主的改革计划,并断言这个计划将在10年后看到成效。

  对青训系统的改革,是从量化的要求开始的—德甲俱乐部必须有三块场地(德乙两块),至少三名专门的青训教练(德乙两名)以及一名门将教练,此外还要有理疗医生、队医和医疗室等。德国足协每年也都会以“协助者”的身份进行投资,每年的青训投入超过了1000万欧元。

  现在,德国有近17万个足球俱乐部,其中职业俱乐部只有几十家。一般而言,职业俱乐部的球探无法深入到最底层去寻找人才,都是靠基层教练发现。德国每个地区一段时间内都会进行一次几千人的集中测试,选拔有潜力的小球员。

  如果说2005年波多尔斯基、施魏因斯泰格的涌现,是德国青训改革后挖到的第一桶金的话,那么2007年拜仁青训出产的17岁小将克罗斯拿到世少赛金球奖,则是德国青训全面开花结果的开端。

  门将位置率先井喷:阿德勒、诺伊尔、奥利弗 鲍曼、希佩尔、乌尔赖希、莱诺……其他位置上则有胡梅尔斯、京多安、格策、穆勒、罗伊斯、赫尔曼、本德兄弟等接踵而至。其中门兴出产的马林、沙尔克04的霍尔特比和厄齐尔、斯图加特的赫迪拉等球员,已经被带到切尔西、皇马等顶级俱乐部。

  就像大众汽车一样,德国足球也有一个模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在年轻球员的成长过程中,足协便给他们灌输德国成年国家队的战术理念。德国青训的战术目前固定为2种:4231和442,其中442是最为基本的战术套路,4231则是国家队战术。基本上德国的青年球员一旦入选国家队,都可以马上融入体系。

  不断涌现的年轻人,也令德甲中的本土球员的年龄,在过去的十年间降低了三岁半,从28.8岁变成了25.3岁。2010的南非世界杯上,勒夫率领史上第二年轻的德国队出征世界杯,最终获得季军,“10年青训见成效”的诺言最终兑现。而对于这支着眼于未来的年轻球队,称霸世界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在俱乐部赛场上,德甲球队已连续4年杀入欧冠四强:2009/10拜仁杀入决赛、2010/11赛季沙尔克04首进四强、2011/12赛季拜仁再进决赛、2012/13赛季拜仁和多特蒙德有望会师决赛,德甲球队在欧冠的表现从没有如此稳定过。

  2011年,德甲成功超越意甲,成为了欧洲第三大足球联赛。对比意甲的青训体系,则能明显体会到两者的差异。在意大利,青训系统是从“足球学校到俱乐部”的模式,想真正成为职业球员,必须先进入足球学校,在那里等待球探发现。这个模式的弊端在于就读足球学校要付出昂贵的学费和机会成本,不少家庭都不敢进行这样的赌博。而且在职业球队,青年球员合约的成本低廉,随时都有被解约的风险。这也使得足球在意大利成为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再加上意大利国内的经济问题,导致意大利足协无力像德国足协那样做到持续的高投入。

  实际上,2006年世界杯夺冠的意大利队已经难掩其球员断层的尴尬,四年后的南非世界杯更是小组赛未能出线即打道回府。2010年的意大利就像是2000年时的德国,但意大利未必会有德国这样的自我修正能力。

  “50+1政策”

  如果将欧洲五大联赛,都看做是普通的商业公司,那么他们当中至少有三家将面临破产。这是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的调查结果,这一判断被写进了科尔尼的 《足球延续性调研》报告中。

  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俱乐部,都是在“鼓励过热投资、容忍风险过高的经营尝试”,这种模式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将俱乐部的资产和投资回报率对比,科尔尼得出的结论是,英超和西甲是经营风险最高的联赛,而“德甲经济模式的延续性,要在英超之上,因此整体竞争力德甲超越英超,只会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近几年欧洲足坛一直处于英超和西甲分庭抗礼的局面。英超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对外资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现在英超有一半俱乐部是由外资控股的。外资给这个联赛带来了活力,也让切尔西、曼城摇身成为豪门,进而吸引了最优秀的球员来到这里淘金。这种完全私有化的经营模式,也意味着只要俱乐部可以运营下去,没有人会去追究俱乐部到底亏损了多少。

  而西甲联赛中,会员制的皇马和巴萨没有太多盈利的负担,可以大肆挥霍钱财。弗洛伦蒂诺的“巨星战略”和巴萨的拉玛西亚模式也助长了这两支巨无霸球队。鼎盛时期的皇马+巴萨即可抵得上整个德甲的预算。

  相比之下,多年来德甲并不受国外球迷和投资人待见,其原因一方面是俱乐部的球星和社会影响力不够,而更关键的问题出在德甲的运营模式上。

  德甲联赛奉行“50+1政策”,即德甲球队的股份分成两个部分,较多的一部分在俱乐部手里,另一小部分则在俱乐部会员的手里(一般是指支付了年费的球迷),任何的外来资本都不可能完全获得俱乐部的控股权,所以中东抑或俄罗斯的富豪不愿意染指德甲。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大众汽车控股的沃尔夫斯堡和拜耳拥有的勒沃库森:德国足协在“50+1政策”中设定了一个特例,即“拜耳法案”—如果一家商业企业于1999年1月1日以前连续地并且有效地运营了自己的俱乐部20年以上,那么这家企业有权正式申请获得该球队的多数控股。

  所以,在德甲不可能出现西班牙式的强势主席,也没有英国的亿万富翁式老板,俱乐部不会采取任何的冒进策略,也不会因为私人投资的撤出而迅速破产。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尤其是在俱乐部的长期发展策略上。正如多特蒙德主席Reinhard Rauball评论的那样,“正是‘50+1’使得德甲联赛更为稳定、更具持续性,在德国足坛,只有为俱乐部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公司才能控股一家俱乐部,德甲不会出现曼城和马拉加这样的暴发户。”

  当然,“50+1”的运营方式也并非万无一失,俱乐部也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这些错误都能及时被更正。多特蒙德、勒沃库森都曾经历过从负债中挣扎,再到重新崛起的艰辛。前者曾经发不出工资,并且甩卖球星,后者则一度打客场坐不起飞机,但现在他们都重新成为联赛的强队。

  德甲实行严格的财政控制,一旦俱乐部陷入财政危机,它就很有可能被剥夺参赛资格。因此,所有俱乐部都会秉承量入为出的原则,这让俱乐部的经济状况始终处在良性循环中。这种经营理念,也让德甲球队相对四平八稳,相比于西甲和英超,在德甲你很少听到大手笔的转会,而钱往往都花在了青训等更加务实但缺乏眼球度的地方。

  在德甲“不允许俱乐部负债经营”的财政政策下,德甲各球会的利润额逐年递增。以2008年为例,五大联赛总利润额4.02亿欧元,德甲18个球队的利润额就高达2.5亿欧元,占五大联赛总利润的62%。

  德国会计事务所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12赛季德甲收入20.81亿欧元,涨幅达7.2%,这项数字仅仅略低于英超,位列欧洲第二;但在利润统计的排行中,德甲再次遥遥领先其他联赛,税后利润达到5500万欧元。德国足协刚刚宣布,在2011/12赛季,德甲18家俱乐部中有14家实现盈利,这个比例也远远高于欧洲其他联赛。

  “绝不会花的比挣的多”

  英超和德甲都证明了自己模式的优越性,英超在宽松的投资环境下,被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具观赏性的联赛,他们的商业开发水平遥遥领先,从2013年到2016年,英超每年的国内转播权价值16亿美元。而德甲的国内转播权只卖出了6.34亿美元,在海外市场上,德甲更是无法和英超相提并论。

  但德甲的球场却拥有恐怖的上座率。公开数据显示,德甲上座率仅次于美国超级碗和印度板球联赛,在全球体坛高踞第三,世界足坛更是无人能及。去年,德甲平均每场比赛可以吸引4.5万名球迷到场观战,而英超只有3.46万,西甲甚至不到3万。2012年,欧洲上座人数前10位的俱乐部中,除了多特蒙德和拜仁之外,还有德甲的沙尔克、汉堡、门兴,占据了前10名的半壁江山。

  这一方面是因为德甲球队普遍拥有更大的球场—2006年世界杯时德国兴建了一系列球场,这让德甲球队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德甲联赛也保持了票价的低廉。

  相比于其他国家,德国良好的经济状况也让赞助商愿意在足球队身上慷慨解囊,俱乐部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商业利益。根据2011年的数据,拜仁在商业上获利2.3亿美元,其各级赞助商多达26个,在主赞助商和白金级赞助商中,德国电信、阿迪达斯、奥迪、可口可乐、汉莎航空、三星等都是世界级的大财团。这一年,英超的曼联收获了1.48亿美元,阿森纳只有6620万美元。德甲的沙尔克04也在商业上获利1.17亿英镑,这个数字比切尔西、利物浦、托特纳姆热刺、曼城等队都要高。

  反观西甲,受困于西班牙经济的不景气,目前有近20家职业俱乐部面临破产,总债务达到了35亿欧元。巴塞罗那经济学家列瓦纳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指出,“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西甲再坚持5个赛季可能就要彻底崩溃”。

  德国走的是一条国内崛起之路,他们依靠的是本土投资者。德国人越富裕,德甲球队就会越强大,并且更加稳定,也不会因一时的冲击而倒下。更重要的是,营业额与工资水平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德国足协首席执行官舍夫特在接受《观察家报》采访时表示,“在五大联赛中,德甲俱乐部支付的工资占总收入的份额是最小的,不足50%,英超近62%,法甲则超过了71%”。

  在这方面,德甲的拜仁和英超的曼城可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拜仁代表的是俱乐部专业的公司化运转,它不仅仅是一个足球俱乐部,而是一个庞大的企业。拜仁的经营管理人员占到俱乐部人员2/3,球员工资的年总支出约占俱乐部收入的48%。相比之下,去年的英超冠军曼城的球员工资支出却达到俱乐部收入的107%。

  “当拜仁去银行存钱的时候,其他俱乐部正从银行的贷款部门走出来。” 拜仁俱乐部的经理霍内斯说,拜仁的经营理念其实再简单不过,那就是绝不会花的比挣的多。霍内斯接手拜仁的时候,俱乐部的年营业额只有600万欧元,同时背负着350万欧元的债务,而到了上赛季,拜仁的营收已经达到3.28亿欧元。德国著名的“斑比奖”就曾将经济类大奖颁发给霍内斯,以表彰他在足球商业领域的伟大成就。

  今年2月,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合作,对欧洲五大联赛25年来的比赛数据做了研究,其最终结论是:德甲正成为欧洲最好的联赛,西甲逐渐走向衰落,而拜仁则正在成为最好的球队。罗兰贝格的关注点在于联赛的“竞争平衡”,过去十年中,所有联赛的竞争平衡都下降了,换句话说,欧洲足球越来越“不刺激”了,其中西班牙最差,冠军长期被皇马和巴萨把持。

  当然,现在预言德甲已经超越西甲、英超为时尚早,毕竟德甲在欧洲战场的成功依然局限于极少数球队,整体实力方面,德甲还无法与英超、西甲抗衡。但德式足球的严谨,就像他们十年磨一剑的青训体系一样,正稳固地走向欧洲足坛的巅峰,并将皇马和巴萨毫无颜面地拉下马来。这是多特蒙德和拜仁的完胜,也是德甲整个专业化的体系在欧洲足坛的胜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