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中国足坛太缺少弗格森

2013年05月09日15:19  新民晚报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中国教练而言,既缺少千里马,同样也缺少伯乐。

  翻开弗格森传奇的一生,能发现一系列的不可思议,尤其难得的是,他执掌曼联竟然长达26年,一手打造出鼎盛的红魔时代,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巨星。弗格森1986年接手曼联时,球队是联赛倒数第二名。但曼联给了他足够的时间,直到其执教的第七个赛季,曼联才拿到联赛冠军。

  一冠等七年。这样的弗格森在中国有存在的可能吗?别说七年,七个月恐怕都熬不过。俱乐部老板、赞助商、球迷、媒体……谁能有如此耐心?中国足坛也有过一些知名的本土教练,朱广沪、吴金贵、成耀东、高洪波、徐弘……在位最长也不过三五年而已。

  中国足坛盛行的是功利主义。在成绩的压力下,主教练的位置就像一个火炉,拿不了冠军要换,保不了级要换。沪上好几位教练在与记者聊天时都曾感慨:“既要一线队出成绩,还要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可能。在成绩的压力之下,管好一线队都来不及,还能管什么将来?”

  中国足球也缺少传承。从前卫寰岛到上海国际到大连实德等等,当年“打造百年俱乐部”的豪言言犹在耳,最后却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老板换了一茬又一茬,管理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主教练怎么可能稳坐钓鱼台?

  如果说,“中国的弗格森”也存在的话,那么有也只有一个,就是老帅徐根宝。崇明的根宝基地已经坚持了13年,他将一批10岁出头的孩子一手打造成优秀的职业球员。但作为申花唯一的联赛冠军教头,徐根宝也是几进几出,并最终心灰意冷,退居偏远的崇明基地,开始自己的十年磨剑计划。

  如今的上港队内,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球员,私下更习惯于用“老板”来称呼徐根宝。“徐老板”和“徐指导”的区别不小,如果徐根宝不是因为当上了俱乐部主席,把命运捏在自己手里,能不能这么多年屹立不倒?还真难说。

  这些年以来,中国足球没有老帅,只有换帅。太缺乏弗格森式的教头,太缺乏支持弗格森式教头的俱乐部,这恐怕也是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关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