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海足球有热度更要有高度

2013年01月04日06:55  东方网-文汇报

  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变迁,上海足球以海派文化为根基,在中国足坛占据一席之地。进入新世纪,开风气之先的国际大都市在诸多领域加快了发展步伐,巅峰过后的足球陷入了热度不减、高度不足的困局,尤其是近两年,始终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突破。

  以姿态最为活跃的职业足球为例,去年尽管有东亚顺利冲超,但申花[微博]与申鑫徘徊在中超[微博]列强的中下游,甚至是末流。再比如纳入专业范畴的四支球队,除了女足青年队收获U16联赛冠军,男、女足成年队与男足青年队在过去一年的成绩均出现滑坡。

  新年的钟声预示新的开始,与城市地位有落差的上海足球是否做好了翻身的准备?

  职业足球:期待各放异彩

  不出意外,明年的中超赛场将有三支上海球队整装待发,重现2005赛季的空前盛况。作为新军,徐根宝的东亚青年军先发制人,去年底喜获数千万的赞助,尽管与上赛季的中超平均投入仍有不小差距,但较之往年已经增加了数倍,长期困扰老帅的资金难题终得破解。面对完全陌生的中超,东亚既要将钱用在刀刃上,还得在经验缺乏的基础上尽早适应顶级联赛的节奏与特点,克服冲击前六名的心理压力。“尽管困难重重,但人总是要有更高目标。”徐根宝的立场很明确,他的球队应当匹配上海的形象。

  如果申花更具专业主义操守的话,或许他们的排名就不会如此尴尬。阿内尔卡、德罗巴[微博]两位世界级球星的加盟给球队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曝光率,球队的整体实力与精神面貌却没有实质性受益,反而动不动分散注意力,卷入各种人为制造的纷争。“这不是某一个球员的问题,而是俱乐部的管理思维与自我定位走入了误区。”上海市足球管理中心主任隋国扬承认大牌外援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但申花仍需总结反思,自我提高,这样才有发展的前景。

  相比同城兄弟东亚与申花,申鑫肩上的担子显然更沉。一来,回归短暂却赶上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何在球迷基础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争取更多认同,赢得更大市场?二来,中超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这支平民球队如何拓展生存空间,打破年年保级的宿命?“新的一年,我们充满了期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主帅朱炯[微博]的理想主义与申鑫的遭遇一样,饱尝悲情之意。对他们来说,在上海扎根、在中超立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反赌扫黑后,大家都在重新探索俱乐部的生存模式。”隋国扬透露,足球主管部门将研究制定导向性政策,沟通好、服务好,将东亚、申花与申鑫的俱乐部建设带入良性有序的轨道,同时严格执行中国足协制定的规章制度,切实履行地方协会的监管之责。与此同时,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申城将设立体育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拨出专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奖励成绩优异的球队。

  新赛季,上海滩注定热闹不已,三支球队的共存与竞争也是业内关注的话题。两位前切尔西[微博][微博]球星的驾临激发了球迷的热情,但申城球市远不如京广两地火爆。如今,又多出了一支本土球队,原本不大的“蛋糕”还够吃吗?“上海完全可以接纳3支中超球队,不会有任何问题。”隋国扬的看法其实代表了许多足球从业者,“成绩提高了,自然会有大批观众走进球场。”

  校园足球:祈祷苦尽甘来

  “2012年是备战十二运的最后一年,四支专业队更加注重技战术打法的定型,通过比赛查找自身问题,争取到赛场上有更好的表现。”隋国扬认为,成绩略逊于预期,但在可控范围内,除了通过全运会为城市赢得荣誉外,上海足球的一大目标是“为了中国足球早日重返亚洲最高水平作出贡献”。

  何为“贡献”,说白了,就是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工作方向——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尤其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机制。上届全运会,“十年磨一剑”的徐根宝率领上海男足夺得甲组冠军,一年后,当成耀东接手卫冕的重任时,却发现适龄段的选材余地有限。事实上,在中国足球整体陷入低谷后,上海足球人口的壮大也放缓了脚步。从上海足协了解到的数字是,2012年注册球员仅有1600余人,略多于去年,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近3万人相去甚远。

  愿意踢球的人不多,拥有职业经历或接受专业教育的基层教练更是少得可怜,重振上海足球的抱负成了纸上谈兵。“我们每年坚持举办教练员培训,但来的人不多,我们也很无奈。”隋国扬毫不讳言,师资匮乏是近几年发展中碰到的困难,这也直接阻碍了青少年足球人口的扩大。迷茫与困顿中,全国首创的校园足球联盟带来了转机,依托市教委与市体育局的合作,以“一条龙”建设的模式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阶段串联,夯实校园足球人口基础的同时壮大教练员队伍。

  带有试验性质的首个赛季,4424名学生、223支队伍总共踢了679场比赛,联盟联赛的完赛率超过99%;草根培训班、等级培训班让体育老师对于足球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我认为不用急于扩大规模,首先考虑联盟的健全与完善,在此前提下再慢慢推进。”据隋国扬介绍,政府加大了对于青少年赛事的经费投入,在此推动下,2012年全年参赛人数在3万人左右,数量明显超过了往年。

  习惯失败的校园足球正在萌发生机,但依然有不少人持谨慎态度。大同中学退休校长杨明华将其比作“苦涩的果实”,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心态越来越功利,应试教育、升学压力抑制了学界参与足球事业的热情,此外,学校体育也被锦标主义、平均主义害得不轻。“足球与其他项目不同,需要深入调研,不能随便一刀切。”杨明华呼吁,校园足球的兴衰取决于配套政策,特事还须特办,比如足球教练的编制待遇与体育老师的职称评定等。“校园足球搞不好,中国足球永远没希望。”这句忠告用于上海足球,同样成立。

  本报记者黄春宇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