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宇阳:一场老甲A引发的感慨

2012年11月26日11:40  东方体育日报 微博

  姬宇阳[微博]

  昨天下午,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一场老甲A比赛,唤起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中国足球的美好回忆。

  尽管当年的那些国安[微博]名将,选择了红色战袍,而没有选择我们熟悉的绿色球衣。尽管在老上海明星队里,当年的老申花[微博]球员并没有全部到齐。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老上海队刘军右路传中,谢晖[微博]得球小角度射门得手。老国安队曹限东中场长传,球准确地找到禁区里的高洪波。尽管年岁老了、肚子大了、体能差了,但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扎实的功底和意识,还是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属于中国足球的黄金岁月。

  这样一场比赛,吸引到的球迷关注,大大出乎了主办方的预料。当然,这样的一场充满怀旧意味的比赛,在包装方式上原本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衣服上是不是完全拷贝当年的老甲A?试想,如果昨天申花穿着的是1995年他们夺冠时的那款白色或者蓝色球衣,国安穿着人们最熟悉的那套绿色球衣,对于观众们而言,梦回当年的感觉是不是会更加强烈?还有就是,在比赛开始前,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入场亮相的仪式。让当年的那些著名甲A球星,在球迷面前来一次隆重亮相。

  从电视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的反馈来看,对于这场比赛,他们还是有很大兴趣的。九四年和九五年的甲A,外援水准、比赛节奏和现在当然无法相比,但有一点就是,如果要比本土球员在球队中起的作用以及国内球员的技术功底,当年的甲A明星球员的水平,应该在现如今球员之上,而这种差异,更多的体现就是基本功。

  前几天我们看到王后军指导生前的一篇采访,其中他提到,自己当年做球员时,经常会练习射门柱,练到后来射两脚就能有一次打中门柱,练习射门柱的目的,不是为了练射门,而是为了练传球。昨天看老甲A明星赛,身体严重发福的曹限东,虽然跑不快了,但一脚传球仍然是准头十足,基本上球过去都是在高洪波和谢锋、高峰[微博]这些老搭档脚下或者头上。除了传球,还有意识,徐根宝也一直谈到,高洪波为什么身体那么单薄却能成为联赛优秀射手,很大程度是在于他的意识出色,正是凭借意识的出众,所以他总能跑到位置上,总能有射门的机会。

  每个位置的球员都有核心竞争力,后卫的核心竞争力是抢断能力和位置感,中场球员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多,但主要是传球,而前锋,当然是射门。德罗巴到了申花这几个月里,几乎每次训练结束都要加练射门,按照我们的逻辑,德罗巴这样的世界顶级射手、又到了这样的一个年龄,还要练射门?但事实就是,德罗巴在上海的确是经常拉着守门员王大雷[微博]一起练射门。而我们的很多年轻球员,往往是二十出头没几岁,就开始渐渐不愿意再练习那些足球的基本功了。殊不知,大多数的90分钟比赛,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就是那么几分钟,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决定你是进球还是错失机会的,往往就是和基本功有关的一些细节。

  对比一下老甲A时代,球员基本功的差距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差距来自于足球人口的基数。为什么职业化2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和20年前相比却有如此巨大的退步,为什么职业化却没有带来中国足球根本的繁荣?也许,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的职业化改革,走的并不是一条真正健康的、符合规律和自身特点的道路。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