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乒超“外援”变“援外”

2012年11月12日09:15  中国体育报

  “外援”这个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尤其是在乒超联赛里,“外援”的说法很不贴切。本赛季16支乒超球队中,共有朱世赫、冯天薇等5名海外球员注册。不过他们的角色更像是来自于海外的留学生,与其说他们是“外援”,倒不如说是来中国进修的“学员”。

  早前中国各大职业联赛刚刚起步的时候,从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本土球员往往会选择到欧美的职业联赛中发展,人们习惯于将这种现象称为“留洋”。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尽管在国内乒乓球、足球和篮球等职业联赛中依然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或者改革不够彻底的地方,但这几大联赛的长足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乒超联赛,目前已经彻底超越欧洲的各大乒乓球职业赛事,成为当今世界水平最高的乒乓球职业联赛,因此乒超联赛自然已成为海外乒乓球选手心目中最理想的“留洋”目的地。

  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德国新秀奥恰洛夫勇夺乒乓球男单铜牌,随后他在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上就公开表达了想加盟乒超的想法,可惜当时各队人员都已经基本到位,这位德国青年才俊最终没能成行。由于乒超联赛竞争激烈,各队在引援方面相当慎重,甘于“赔本赚吆喝”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早前日本“瓷娃娃”福原爱曾在乒超联赛中效力,她的加盟也一度刺激了所在俱乐部的球市,可是后来福原爱在联赛中的出场时间一再缩水,最近已没有乒超俱乐部邀请福原爱加盟。“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打乒超,可是我知道我的水平还不够”,这是去年福原爱留给自己的一个评价。

  如果花钱签了海外球员还派不上大用场,那么俱乐部肯定会很务实地重用本土年轻球员,这一点在本赛季尤为突出,这也是海外球员在数量上有所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留学生”的数量并不多,可并不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在乒超联赛里打上球。比如新加坡女队后起之秀于梦雨本赛季注册在内蒙古银行队,可是她至今还没有获得过一次出场机会,原因是该队的几名小将进步太快。

  一方面海外球员在乒超联赛中的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海外球员在整个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中的参与度却在迅速提升。如今无论是俱乐部还是海外球员,在参与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的过程中都变得日趋务实。目前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分多个层级,在最高水平的乒超联赛之下还有甲A、甲B、甲C、甲D和乙A等,海外选手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水平加盟不同层次的职业联赛进行锻炼,这其实也是中国乒协“养狼”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赛季在甲A联赛中不乏像西班牙名将沈燕飞和韩国名将石贺净这样的大腕级选手,她们也是目前中国女乒的主要对手。对她们来说,参加甲A联赛可以保证出场次数、比赛强度和训练水平,而且各级甲级联赛采用的都是赛会制分站赛的方式,这非常有利于海外球员调控时间,合理安排整个赛季的比赛和训练计划。

  除了像石贺净这样的成名选手,在甲级联赛里还活跃着大量海外年轻球员。比如韩国男乒新秀李相秀效力于甲A海特尔风电队,郑荣植效力于甲A内蒙古银行队。而日本乒协则派出了一支由成本绫海、酒井春香和松本優希组成的队伍,以整队的方式参加甲A比赛。让这些海外选手参与到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事实上这是中国乒协的一种“援外”方式。本报记者 葛会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