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都市报:中国橄榄球白皮书(4)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1月18日11:16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中国橄榄球白皮书(4)

  

  

  [人物志]3代人3个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尤其是先行的拓荒者,他们的身后更是洒满了汗水与艰辛。中国橄榄球的老、中、青三代,都不是主动选择这个项目,而是被动地走上了这条人烟稀少的小道。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努力,中国橄榄球才有了今天的格局与明天的希望。他们在大学校园开拓了一条别致的体育之路,这条路充满了未知与迷惑,但至少,它还在向前延伸。

  [老]·郑红军

  “我是被形势推上来的”

  对于中国橄榄球来说,郑红军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他在中国农业大学当了20年教练,也执掌国家队教鞭十多年之久。除了2002年前后的短别之外,他从中国橄榄球队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守在主教练的岗位上。

  1990年,三十出头的郑红军本有机会出国,但在当时体育部主任、“中国橄榄球教父”曹锡璜的劝说下,最终留了下来,并着手组建农大橄榄球队。自打领命组队后,郑红军过起了隐居生活,把自己关进水泥地板、向阳的、一洒水就冒热气的顶楼小屋里,一盒1小时的比赛录像,常常要看上二三十遍,以至于他对赛场上球员做出的每个细微动作甚至表情都有极深的印象,他所有的基本功以及战术思想也都来源于此,比赛录像就是他的生命。也正是在这个小屋里,形成了中国农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橄榄球的发展基本思路。

  就管理手段而言,“学院派”的郑红军是严格的,尽管他的队员都是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训练一定要严格,队伍的管理和作风,这是走向高水平的第一步。男队员不好管,有抽烟、喝酒、谈恋爱的,我制订了一个规矩——— 抽一根罚100块钱,结果还真有被我发现的,照规矩办事,罚款充公。相对来说,女队员好管理一些。”

  2001年,郑红军辞职,交出了国家队的教鞭。“实在是太累了。”面对记者,郑红军大倒苦水,“19年来我从来没有休过寒暑假,冬训要上高原,最近五六个元旦、春节都是在外地度过。队员们有伤,我也满身伤病。现在鼻子里还有两个出血点,尾椎和腰椎变异到了必须动手术的地步,还有咽炎、胃病。一堂课练完了,腰是硬的腿是麻的,一身的职业病。”郑红军请辞,转而出国学习,前往橄榄球强国取经。原先担任技术顾问的新西兰人辛普根接任,不过他在釜山亚运会上仅获得第5名。在领导的要求下,已被评为教授的郑红军只得重新上岗。

  “橄榄球进入奥运会了,我也55岁了,离退休不远了。”郑红军感叹道,“不管让我做什么,我都会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勤奋努力钻研,多学习借鉴,充实自己。我是被形势推上来的第一批人,现在就希望能挑到非常好的队员,把我们多年的积累实践到他们身上。不是有人认为中国人打不好橄榄球吗,我们要证明给别人看看。”

  香港东亚运动会每场橄榄球赛平均坐了1万多名观众,人数比足球比赛还多,这让郑红军很是羡慕:“在那里比赛像过节一样,决赛的时候香港大球场都爆满了。他们也有职业联赛,据说每个赛季能挣5000万港币,特首每年都要出席开幕式。”

  他对内地的橄榄球发展充满期待:“希望我能看到国内职业联赛的诞生,可以像棒垒球那样包装橄榄球,一个队平均15个人,有个8至10支队就可以打职业比赛了。这个项目观赏性强,规模小的时候可以先打赛会制,然后等赞助商进来把赛事做大,完全有这种可能。”

  [中]·张志强

  “橄榄球选择了我”

  在国家橄榄球队中,很多队员拥有多重身份,他们可能是其他学科的大学老师,也有可能是场边的助理教练。张志强就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现年36岁的他,是中国七人制橄榄球的传奇人物。

  张志强出生于山东淄博,16年前,他就读于家乡的一所中学。和日后多数来自田径项目的队友不同,他是一名酷爱篮球的体育生,因为篮球打得好,在面临高中毕业时他已经找好了工作单位———到齐鲁石化去打篮球。然而他的人生轨迹被橄榄球彻底改变。张志强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阴天,中国农业大学教练郑红军前来淄博挑人,张志强傻乎乎地穿着西装在田径场上跑了100米,然后又打了一阵篮球,就被郑红军看中了。

  1993年,20岁的张志强最终没有选择去企业打球,而是进入了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1997年国家橄榄球队成立,张志强就是第一批队员。“不是我选择了橄榄球,而是橄榄球选择了我。”张志强一语中的。

  16年的橄榄球生涯,让张志强成了队中的“第一人”:他是国家队最早的队员,也是职业生涯最长的队员,他还是中国最早一批赴境外打球的橄榄球队员,英国、澳大利亚等职业联赛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迄今为止,他是香港7人橄榄球赛得分最多纪录保持者。

  但多年的征战,也让张志强伤痕累累,“膝盖做过手术,手指伤过,眼睛曾经缝了15针……”在一次碰撞中,他还掉了4颗牙齿。

  大学毕业后,张志强留校当了一名体育老师,现在,他既是国家队队长,又是国家队教练。一路走来,张志强颇多感慨:“辛苦啊!刚开始我们就像是一支游击队,每次出国打比赛,一打完赶紧走,就怕多花钱。不过现在橄榄球入奥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这是最值得高兴的。”

  由于仅有12支队能够参加奥运会,根据中国男子橄榄球队目前的水平,获得奥运入场券的希望渺茫,在球场上打拼多年的张志强已经有了退役的计划“明年还有七人橄榄球赛在香港举行,年底还有亚运会,打完之后我就退役了,这样可以专心当教练,把球队带好。”

  [青]·张梦琪

  “先打上主力,再想奥运”

  在国家女子橄榄球队,20岁的张梦琪显得并不起眼,甚至还显得稍许柔弱。裹着棉大衣、戴着绒帽走在校园里,乍看起来与其他同学没有任何区别。不过等她转过身来,她的身份就被出卖,因为胸前印有红色的“CHINA”字眼。这是国家队发的队服。

  与国家队里大部分队友一样,张梦琪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她是该校法学系大二的学生。中学时她是体育特长生,从小练短跑,100米最好成绩达到11秒9,这让她获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的称号。但进大学前,家在河北的张梦琪根本没接触过橄榄球。

  “农大的老师去我们学校招生,讲解了一下橄榄球的基本规则,我听着比较新颖,就报了名。”张梦琪回忆。柔弱女孩去打狂放粗野的橄榄球?张梦琪笑了:“其实这是很好玩的运动,我们并不会依靠力量把别人撞翻。听说我们是橄榄球队的,其他人都会格外尊敬。不过,进队以后我的胃口确实比以前更大,每顿饭要比其他同学吃得多很多。”

  从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张梦琪开始抓起橄榄球,到现在也不过1年半的时间,但她早已是国家队的一员。这是一个基础薄弱的项目赋予运动员的特有际遇,放在其他队伍,这简直无法想象。

  由于速度快,张梦琪在场上司职边锋。不过在国家队里,她还只是替补,东亚运动会上,她只在对阵实力较弱的关岛队时打了半场。“对手速度明显不如我们,我跑起来很过瘾,最后也赢得很轻松。”

  听到橄榄球进入奥运会的消息,张梦琪和她的队友们一样万分欣喜。“参加奥运会,在以前练田径的时候我想都不敢想,但现在竟然有了一点点机会了。”6年之后,张梦琪也不过26岁,正是女子选手的黄金年龄。“不过我现在还不敢去想以后的事情,教练说我球感还可以,但场上的意识还是很差,必须先积累经验。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能打上主力。”当同学们紧张地准备期末考试时,张梦琪却没有考试的压力。“过两天我们就要去云南,上高原训练了,学校已经批准我们缓考,等集训结束了我们再回学校考试。”张梦琪对高原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去年我就去那练过,走起路来都喘不上气,这次又要练两个月,我想这一次会很快就能适应的。”

  采写:本报记者 徐显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橄榄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