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都市报:中国橄榄球白皮书(2)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1月18日11:16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中国橄榄球白皮书(2)
 中国队在去年年底的东亚运动会上表现不太理想。 IC图片

  [表现状]人少赛少基础弱,只有热血澎湃

  在去年的7月份,橄榄球重返奥运会之前,英国《卫报》曾关注过这个项目在中国的生存状态,他们写道:“仅凭一腔热忱,他们用微薄的资金推动橄榄球在中国走过20个年头。”

  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办公楼的二楼,有一间属于郑红军的办公室。平时,他是这所学校的体育老师,到了比赛期间,他又成了国家队的总教练。门被推开,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个纸箱进门。“这是厂家赞助给我们的呼吸机。”郑红军笑着说。

  中国橄榄球所能拥有的东西正在逐渐增加,但历经20年的发展,它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面貌:比赛不多、参与人少、基础薄弱、局限于大学校园。国外的职业俱乐部看中了他的队员,郑红军也不敢将他们放飞于理想中的殿堂,即使只走了三两个人,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会大受影响。

  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的现状,也是中国橄榄球的现状。

  运动员数量少

  根据非官方统计,目前国内约有1000人在从事橄榄球运动,其中包括腰旗橄榄球爱好者,他们从事的是一项被人称为娱乐浓于竞技色彩的“游戏”。即使是在组有正规队伍的二三十所大学内,坚持进行专业系统训练的依然很少。“专业队只有解放军体院一支,农大和上海体院都只能算是业余。沈阳体院也在训练,但重视程度还不如我们。从中可以选拔出队员进国家队的也就这么三支队伍。”

  在参加香港东亚运动会的阵容之中,12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4人来自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1人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地方省市没有一支队伍,全国范围之内,可供国家队选拔的队员总共不到100人,教练也不过十来人。而女子橄榄球运动员更是成了稀有物种。目前,全国只有四五十人在练习橄榄球!一支正规的7人制球队,就需要15人组成。

  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不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一谈到橄榄球,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暴力、冲撞这样的概念上,认识存在误区,打球就怕受伤。”郑红军认为,这与N FL(美国橄榄球职业联盟)赛事在国内的推广不无关系。

  36岁的张志强已经准备在今年亚运会之后退役,在博客上,他袒露着自己对项目发展的担忧与焦虑:“现行运动体制中还没有任何橄榄球训练组织形式出现,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梯队建设更不存在,除去中小学运动代表队不说,就初级形式中的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中级形式中的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及专项业余体校、竞技体校,到高级形式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部队等行业系统,都没有橄榄球的发展组织形式。”他将国家队概括为“无体制、无编制、无任何组织形式”的三无球队”。

  可选的人才有限,队伍的整体水平可想而知。“每次大概20几人集训的国家队成员,在身体形态和技术经验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就这样的规模和组织形式,还不及国外一个中等橄榄球俱乐部。”张志强说。

  改变目前的尴尬景象,人们都将希望寄托在入奥成功之后带来的聚焦效应。热情的《卫报》为中国橄榄球勾画着蓝图:“没有人比中国的教练和队员更渴望进入奥运会了……今后,教练不仅可以从自己的学生中挑选运动员,还能从军队中选出好苗子。”

  比赛场次少

  郑红军自豪地说,如今农业大学已经有了三个橄榄球训练场。他推开了办公室的窗户,东边两个,西边一个,尽收眼底。但是除了一个两端竖有球杆、草皮已经枯黄的比赛场地之外,其他的两个,你根本无法判断它是橄榄球场地。

  没有码线是基本状况。在下午3时男队员们拿着橄榄球进行传球练习之前,刚刚有足球爱好者踢完离开。而女队员训练场地更加寒酸,她们绕着操场跑完圈,教练客气地对场地上踢野球的同学说:“我们要训练了,你们挪一挪吧。”

  对于这样的场景,运动员们早已习惯。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一天要练两次。到了冬天实在太冷,他们就选在中午温度最高的时候出动。不过只有周末人员才能齐整,因为平时有些队员在这个时段需要上课。但有个铁律是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的,那就是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出早操。这跟长期驻扎在体育总局训练局里的队伍大体一致。为了提高队员的积极性,学校现在设立了奖励机制,“打到农大一队、国家队都有一些奖励。起码在装备上,队伍可以给你解决,而在二队或三队,都是队员自理。”郑红军说,“假期高强队训练时,还有一些伙食补助,早上5块、中午晚上各15块。”

  一旦国家队有比赛任务需要集中,这些学生们就从北京、广州、上海聚拢起来,然后一起奔波于全国各地。“现在集训期间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冬天我们去昆明,上海埂基地。夏天去黄村、清远或者秦皇岛。”郑红军说。香港东亚运动会之前,他们在清远名将基地集训了一个月,对于这里的自助餐伙食,队员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给国手的补助,现在的标准是每天20元,教练员则是35元。早些年是6元。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这些运动员都在训练中度过,因为他们的比赛实在是少得可怜。郑红军透露:“国内比赛数量太少,我们每年就指望着打打亚洲杯、亚锦赛,亚运会是最重要的比赛任务。但所有的加起来也就只有十几场比赛,日本随便的一支球队,一个赛季就能打上五六十场。”

  队伍延续性受到考验

  学生军与普通运动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首先是一名学生,他们要上课,他们要考试,最主要的是他们一般只有4年球龄。临近毕业,他们就不得不开始承受就业的压力,至于橄榄球事业,那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学毕业后更没有相应的橄榄球俱乐部或单位接纳,没有了系统的训练和高水平比赛,大部分球员随着毕业时间的不断延长而逐渐流失掉。

  如何才能让练了4年橄榄球,开始走向成熟期的队员继续他的运动生涯?这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大学院校颇为头疼的问题。“以前毕业之后留校的名额多一些,可以直接留下来当体育老师。”郑红军说,“但是从2002年开始政策有变化,只有研究生才可以留校。”根据农业大学的规定,每年体育系推荐研究生的名额只有三四个,橄榄球队面临着与田径、乒乓球等队伍的竞争,好在他们成绩出色,每年最终能确保一两人得以留下来。

  因为成立时间较短,女队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队伍中年龄最大范文娟现年26岁,今年夏天研究生毕业,由于下半年要打亚运会,范文娟能否留校或者留京是郑红军苦恼的问题。”女孩在二十五六岁挺棒的,当队员兼教练,打到二十七八岁再退役,带一带刚进队的小队员,队伍就能有一个很好的延续性。”郑红军说,“除了范文娟之外,剩下的都是大三大二的学生。这批队员比较稳定,有三四个能够打到奥运会。”

  目前的农大橄榄球队成了一支高学历的队伍,光研究生就有十多个。“留校以后一边当体育老师,一边继续当队员。我们本来人少,这对于队伍的延续性很有帮助,要不然一个队员刚练出来就走了。”

  球员有速度缺力量

  即使是在外行人眼里,英式与美式橄榄球也是截然不同,球员在场上并不需要佩戴护具和头盔,两者对于运动员的体质要求也不一样。中国一直以英式为发展榜样。“橄榄球运动员,第一是头脑,有球类基础,还要有速度。第二才是高矮胖瘦。以前15人制的时候招了很多大块头的,现在7人制我们首先强调的是速度。不怕你胖,就怕你跑不快。它对瞬间加速、技巧性、灵活性要求很高,脑子转得慢的人打不了橄榄球。你可以个子不高,但头脑必须灵活,速度要快,有团队配合意识。”郑红军说,“这项运动对亚洲人来说比较适合,这就是日本人为什么热衷这项运动的主要原因。”

  在进入大学之前,中国球员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橄榄球,他们大多是从田径项目转型而来。“练短跑、短跳、短跨的比较多,只有少数是练球类项目的。”

  经过20年的发展,教练选材的经验逐步增加,目前中国球员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郑红军话语中透露着自豪:“整体上还是不如人家,有一些位置的略差。不过我们后锋的条件,差不多能够接近国际最高水准了。7人制主要在于后锋,从速度上讲,我们一点也不输给其他的国家强队,只是力量上要差很多。”

  保守对待职业联赛

  鲜为人知的是,在国外的橄榄球职业联赛中,也活跃着中国球员的身影。

  国家队队长兼教练张志强是最早去境外打球的队员之一,在香港的一家俱乐部效力了一年以后,他又转战澳大利亚和英国。

  现在,仍有两名中国球员投身于日本职业联赛,其中一人名为贺忠亮,山东烟台人,身高1 .93米,是队里的绝对主力。“他去日本打了两年,刚刚与俱乐部续了合同。”郑红军说,这两人都是他昔日麾下的弟子。“二十七八岁,正是橄榄球员的黄金年龄,现在月薪在四五十万日元。”

  据郑红军透露,目前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队里还有两名队员被日本的俱乐部相中,“那边来找我谈,我没让他们去,因为他们一走,水平就下降一大块,这个队就散了。”郑红军说。

  采写:本报记者 徐显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橄榄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