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国:皇马、曼联留给我们的思索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7:56 新浪体育 | |||||||||
皇马与曼联都走了。从中国带走了一堆兑换成欧元的人民币,给中国主办者留下了一堆亏空,也给传媒留下了一堆可供发泄的口水素材。 然而,对“皇马与曼联玩中国”现象,如果要真正去探讨,则不是一件简单发泄与吐口水的事,因为这不是个狗仔化足球问题,而是个经济与文化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问题。
大体足球赛事,是先有球迷需求,球迷要看,才会有人提供给球迷看,但皇马与曼联这类商业巡演却不是。它是主办商要提供给球迷看,而球迷们并不一定需要看的。往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商业秀,球迷们在这场秀中虽然花了钱买了单,但却不是消费者,而是冤大头,是被操办者忽悠来自费充当这场商业秀背景道具的冤大头。 在这场商业秀中,皇马与曼联是被神化的符号,是全球足球文化的最先进代表,因此,他们身上也就有了为商品推广所需的巨大商业价值。而那些急于扩自己品牌知名度的商家,相信甚至迷信着这一点,便迫不急待地往里砸钱。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即使是仅为了在全球品牌残酷竞争中保持自己在国内甚至区域这一小块领地不被蚕食掉,他们也愿意为这种迷信付出代价。 至于观众,则成了这场秀的背景道具,他们是被用来证明皇马、曼联这类被神化的符号,确实具有神奇功能与魔力的。但如同任何神都不是白白让参拜的一样,拜神就得留下香火钱,越大的神你就得越多给他留。所以,去现场拜“神”者必须掏高价银子。 如此,皇马与曼联这类商业秀,就成了一个经济与文化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当我们神化了某一类先进文化,并以此来不自觉地反衬与打击我们自己的相关文化时,我们也就必须要为此而付出代价:情感代价与经济代价。 从文化意义上讲,在全球化方面,中国的足球是走的最彻底的,彻底到了过尤不及。比如相对于娱乐影视而言,政策限制、语言隔阂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还能使影视保持着“中国制造”占据主流的格居。而对足球,则是彻底的放开。十多年来,以央视为龙头,中国的媒体们不遗余力地鼓吹着欧洲足球,这种鼓吹已远远超出了资讯交通与介绍的概念,充斥其间的是毫无保留的欣赏与膜拜。而反过来,越是对欧洲足球欣赏与膜拜,就越对本土足球排斥与厌恶,久而久之,对本土足球文化的合理批判演化成本能 “逢中必反”式的无原则嘲讽谩骂,彻底恶化了本土足球的文化生态环境。 但是,真正的球迷的培养,靠的则是本土足球-----几乎没几个人有能力每周未坐飞机去欧洲看场球,然后周一早晨再回来上班。因此,中国媒体十多年来营造的足球文化生态最终形成这样奇特的恶果:电视球迷、新闻纸球与网络迷----我把他们统称为“资讯球迷”----越来越庞大,而到现场观看比赛的球迷则越来越稀少。足球也就由一项被人现场观看的运动,在中国变成供人坐在家里发泄的工具。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媒体十几年来培养出了大量对欧美足球如数家珍,对中国足球满腔怨恨与不屑的“伪球迷”,同时,骂跑了本就不多的真正去现场观球的“真球迷”。全球化时代,对文化而言,也是一个文化入侵与被入侵的时代,中国足球文化,就这样不仅毫无防范与抵抗,反到欢天喜地自觉自愿地被全面彻底入侵了。 但代价与报应也就来了。 早已电视化媒体化网络化的球迷,已失去了去现场的热情与冲动。而被神化了的先进足球文化代表们又理所当然地要开出与自己“神份”匹配的高价。中国的商家毕竟还没有与全球化时代相应的市场能力和资金实力,单凭他们的埋单,是打不掉这样高额的请神费并让主办者获利的,要想有所赚,就还得打球迷的主意。只是在这资讯化时代,已经做惯了“资讯球迷”,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高价劳神费力到现场?如此,充当冤大头的重任,就落在把欧洲足球群星们当偶像追的“小资”类群体头上---如果说“资讯球迷”是“伪球迷”,那这类群体则基本上连“球迷”二字的边都难沾,他们更多是在赶诸多潮流中的一个,就如同他们从未听过摇滚,却去赶贺兰山摇滚大PATY之类的时髦一样。对这样的群体,有了第一次皇马来华已经够了,两年后你再来,他们早已不知又去赶别的什么潮流了。 全球化时代我们自动放弃了自己的足球文化的建设,导致足球在中国失去了真正的球迷来埋单,而被神化的欧洲足球在中国表现出的符合其本来面目的“人性”,又让我们大失所望,最终使这类商业比赛变成彻头彻尾的马戏团闹剧。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程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