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军:没有繁荣 取消降级惹的祸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09:55 《足球》报 |
球员国内转会不再是年末足坛风景,这已是近几年的事情了。但2004年首届中超过后,国内转会市场的虚假繁荣,似乎让这幅风景更加灰暗,进而更加让人对明年中超心灰意冷。如果说转会是履行联赛程序里必须走的一步棋,那么是谁的手让这步棋变成臭棋? 足协在与G7的斗争,可以说以胜利而告终。但这场斗争所催生的许多怪胎,又让我们觉得这场斗争没有胜利者。阎世铎香河发表强硬讲话后,中超一系列所谓的改革也出笼了 。最初是中超三年取消降组。该议案一面世,各俱乐部以及商家反应强烈。他们大多从市场角度,又紧密结合自身利益,对该议案提出质疑。后又只在2005年取消降组。不论一年和三年,取消降组影响到中超质量,这是无可争议的。在2005球员转会市场,许多俱乐部都拿出清仓大甩卖的姿态。刚戴上双冠王的山东鲁能,老少爷们二十多人站在转会行列;申花榜上的曲圣卿、陈刚等也都是一线队球员;天津的孙建军、卢欣等被俱乐部挂牌;青岛队的高明、曲波等也在转会行列。至于上海国际的江津、祁宏、申思等大牌球员,以及辽宁的肇俊哲,深圳的郑智等,也都成国内转会市场的香饽饽…… 人才流动实属正常。可是,2005年球员转会市场,这种空前的繁荣之所以是虚假的,因为这种流动趋势,并不具备活跃足球市场、增加联赛精彩性的一切要素。首先,各俱乐部经营上的困境,让他们把转会变成暂时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其次,当转会成为各俱乐部“卸包袱”工程时,这意味着2005中超赛场上,球星已经不再会是球市的催化剂,而是中超赛场上的鸡肋。 中超各俱乐部力求摆脱亏损,从2004年G7造反里略见一斑。卖球员尽管像打杜冷丁一样,对痛楚中的患者能解燃眉之急,但不是想卖的都有人买。所有上榜的球员都能变成商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榜意味着失业。因此,不论从上述哪种因素来说,都意味着明年的中超注意力不再是经济。而球市的衰败,又反过来让经营掉进更深的泥潭。可见,2005球员转会市场,让中超再次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中超是什么?只是一个纸糊的巨人,连风吹草动都难以承受了! 一切都是因为中超取消了降组。这在官僚们看来,取消降组等于为自己的乌纱加了一份保险。球队没有压力,没有更强烈的利益冲突,可能就会安分守己了。这动议当然也会减轻俱乐部经济负担。起用年轻球员,封杀或限制那些挣高薪的大牌球员,有节制地引进外援或外教,诸如此类,看似压缩了成本,节省了开资,但对整个联赛来说,是名副其实的饮鸠止渴罢了! 也许有人会用沈阳金德说事儿,2004年,卖了胡云峰、杜苹、陈波、闵劲等,起用陈涛等小将,并在首届中超里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素以封建家长制管理闻名的金德,真能成为诸强效仿的榜样?仅以中超赛场上国安与实德两次罢赛为例,两个俱乐部都受到处罚,金德等于白捡了六分,这样带有投机性质的中超排名,只算是自欺欺人而已。 可见,站在球员转会上场角度上,仔细审视取消中超降组议案,我们已感悟到2005年中超的衰败与丑陋,因为这个议案像动员令,已经让许多俱乐部开始大肆践踏“人才流动”这四个沉甸甸的字了!(郝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