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讲师赵伟:作为急救医生获益匪浅

http://sports.sina.com.cn  2014年02月11日11:24  新浪户外微博
各种演练拟真度很强。各种演练拟真度很强。
课程环境优美。课程环境优美。

  野外急救的第二步为首要评估(第二个△),由定性判断有无意识A、呼吸B与循环C三个要素构成,ABC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迹象评估,目的是为了尽快查找生命垂危的人,针对危及生命的关键问题马上施救——Fix it废除它(稳定生命)!出现意识问题最敏感、往往是危重先兆信号,呼吸问题最紧迫、几分钟就会死亡,循环问题最严重、没有脉搏就已经死了。快速检查ABC只需要确定有还是没有就行了(Yes/No),意识A包括判断是否昏迷、是否脊柱受伤,如果有就即刻徒手开放气道、稳定体位;呼吸B包括判断是否气道梗阻、是否呼吸停止,如果有就即刻器械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循环C包括判断是否有大出血、是否脉搏停止,如果有就即刻指压止血、胸外按压。总之发现什么关键问题,马上就对症紧急处理这个问题。

孙灵野(中间站立者)正在和学员交流。孙灵野(中间站立者)正在和学员交流。

  必须强调,意识、呼吸和循环关系到氧合与灌注功能,是人体赖以存活的最基本维生条件,一旦发生问题将是致命的。务必在早期及时察觉,不要等到伤病员意识完全丧失、呼吸或者心跳停止以后再去抢救,那就太晚了,失去最佳救治时机,此时往往回天乏术。因此早期发现显得十分重要,早期识别就是治疗的开始,ABC评估只要出现任何一个问题,哪怕只是初期神智改变(意识仍保持清醒,但处于A~A—水平)、任何呼吸困难、休克代偿期或者颅内压增高早期,尽管还没有发展到昏迷(即意识丧失,降至V/P/U on AVPU)、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的程度,就可以断定这已经属于严重并且紧急的情况。应该及时拉响紧急警报,挂上红色警示标识,预期伤病员可能毙命、死在你的面前,尤其在边远野外必须果断做出立即撤离的决定。

  需要提醒的是,病情严重并不等于紧急,有时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应该明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要被局部表面现象迷惑,更应重视全身关键问题,即生命迹象ABC有不有任何异常?例如头皮外伤或者肢体断离,看起来似乎很严重,但现场已经完全控制住流血,没有创伤性脑损伤(TBI),也没有容量性休克,ABC保持正常,可见伤情并不紧急;而钝器造成的颅脑伤,或者胸腹腔内出血,体表可以看不见伤口出血,好像问题不严重,但伤员已经出现早期颅内压增高(ICP),或者因为体内大出血引起休克,全身状况变得糟糕,生命迹象ABC出现异常,显然后者伤情非常紧急。记住:所有的局部伤全部加起来,都不如全身状况更紧急,那怕伤口看上去很严重。凡是影响到氧合或者灌注(无论全身还是局部)都应视为紧急情况,挂上红旗、即刻处理;ABC发现问题应该马上撤离,紧急送入医院。

  野外急救的第三步为次要评估(第三个△),由全身详尽查体D、全面调查病史事件E与动态测量生命体征F三个要素构成,目的是为了仔细寻找出全部的伤病所在,针对所有问题(包括预期问题)进行医疗处置(稳定伤病)。检查DEF要求详细、定量、动态,先后反复对比,随时观察变化趋势,千万不能单凭一次检查就得出结论。

  全身查体D务必详尽,从头到脚不漏掉每个部位(尤其背部),充分暴露以后望触听诊,寻找有无出血、畸形、肿胀、压痛(简称“出奇肿痛”),关注受伤局部的焦点问题与处治效果(前后左右对比)。重视头、颈、胸、腹、脊柱(简称CHANS)这些重要部位受伤,四肢伤记得检查指趾的末梢循环、感觉与活动能力(简称CSM),有脊柱受伤机制必须检查脊椎压痛、手脚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简称PSM),PSM结果只有在排除了急性压力反应和伤员完全配合时才能认可。

  调查病史及事件E要全面,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线索提纲简称SAMPLE 6项病史与STOPEATS 8项事件,按照每个缩写字母的提示逐一询问排查原因,紧急情况下可将重要信息暂时记录在手背上。

DJ授课时,孙灵野时而予以翻译辅助。DJ授课时,孙灵野时而予以翻译辅助。

  生命体征F包括意识水平AVPU、呼吸频率R、脉搏数值P、血压测值BP、皮肤灌注S、核心体温T等,由于个体差异和干扰因素太大,仅一次测量得到的数据没有多大评估意义。因此应该多次、反复地测量,初期每间隔5~15分钟监测一次。动态观察变化趋势(只要有3个时间与测值坐标点就可描绘趋势图),结合受伤机制和病史,对判断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区别容量性休克与急性压力反应、辨认是否存在内出血都非常有用。待病情稳定以后,再逐步延长监测时间(如3~6小时测量一次),在野外一般持续观察24小时即可。

  当然,绝大多数的伤病员都不至于严重到当场倒地、昏迷不醒、无法说话的程度;伤病员往往神志清楚,可以完整说话,语言清晰、流畅、切题,即第2个三角形评估没有发现关键问题,但第3个三角形评估出现次要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的医疗手段不外乎一般治疗(舒适体位P、安慰关怀R、提供氧气O、帮助呼吸P,简称PROP疗法),基本照护(饮水W、休息R、进食E、保暖W,简称WREW疗法),以及伤口处理(拔除异物、冲洗清理、加压包扎、妥善固定,简称伤口处理疗法)。医疗处置以后观察、观察、再观察,怀疑就是存在,直到解决和排除所有问题为止。在准备撤离的时候,书面完成SOAP记录单,填写全部问题列表与相应处治计划。

  野外医疗处治不同于城市,很多医学原则在城市适用,但并不一定适合于野外急救,伤病员可能几天都运送不到医院。所以WMAI提出野外医学八大法则,例如开始与终止心肺复苏的野外指征,严重过敏反应允许使用肾上腺素肌注,严重支气管哮喘给予喷雾药,脊柱受伤的评估与排除,脊柱检查不能通过者如能站立仍可尝试步行,部分关节脱臼可以在现场复位,伤口进行异物拔除、清理与包扎,送入医院手术前仍应进食流质,等等。这些野外法则对伤病员肯定有益,并且风险较小;即便用错了,对伤病员造成的继发损害也较低,而延迟使用会带来不可接受的后果,因此可以准许非医务人员在野外应用,但一般在城市里不适宜(如果医院被摧毁,或者救护车2小时不能到达,城市环境就会变成野外问题,照样适用野外医学法则)。

  野外急救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应该由多个同伴在现场组成一支急救医疗队,大家分工协作,担任不同角色、明确职责,在组长的领导及指挥下,实施有效的团队配合与管理。如果面对群体伤患,伤病员人数较多,而急救、照护和撤离资源有限,则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将伤病员划分为危急(红色标示)、严重(黄色标示)、轻微(绿色标示)与死亡(黑色标示)四大类别,依照病情轻重、紧急程度与损益比综合评估,决定医疗急救和撤离护送的前后顺序。

  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WMAI课程建议预先进行野外风险评估。在户外活动出发之前,应当制定周密的野外医学计划,编写撤离护送应急预案,分析可能发生的伤病机制,关注潜在的伤患对象,备齐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械包、消毒护理包,做好充分的精神与物资准备。防隐患于未然之中,尽量避免旅途中发生意外伤害或者人为事件,不出事就不用现场医疗急救了,岂不皆大欢喜。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首届亚洲区讲师班学习感想

   作者:石欣

 

   本次WMAI讲师课程班学员

     深圳资深户外人

  第一次接触WMA是09年的在阳朔的时候,那时正在阳朔上CMDI的岩石和救援课程,晚上回到大地部落和小孙聊天,他很很认真的向每一个在场的人介绍这个课程。当时正值夏季,训练一天人晒的鱼干一样,我有点心不在焉。

  唯一记住的是小孙为了学这个课程已经自费去美国三次了,花费不菲。虽然我觉得作为一名户外救援者应该要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但对于医学零基础英文磕磕巴巴的我来说,专门去美国学习就有点太困难了,所以当10年初小孙告诉我他准备请美国的导师来阳朔开班时,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去不了美国学,在中国学习本地学习的机会没有理由错过!

  然而知道正式参加学习了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个课程的价值,不仅是每一位专业救援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而对于每一个户外爱好者,甚至是普通的市民来讲都有学习的价值,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课程太好玩了!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