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话题|非主流羽毛球记者眼中李宗伟 照片的记忆

超话题|非主流羽毛球记者眼中李宗伟 照片的记忆
2019年06月14日 16:10 新浪体育
李宗伟 李宗伟

  李宗伟退役了……

  我自己印象里,上一次这么专门用一篇文章来纪念一名体育选手的退役,似乎还是刘翔告别跑道的时候。

  今年年初,单位重新划分跑口,我第一次正式拿到了羽毛球项目。不过,想来有点奇怪,因为在以前我虽然不是羽毛球记者,却去了很多羽毛球大赛。2009年第一次去印度海德拉巴看世锦赛,后来又在2014年去印度新德里,见证了日本羽毛球男队在汤姆斯杯上的崛起。

  在这期间,还有热得让人窒息和抽筋的2013年广州羽毛球世锦赛;2012年有媒体盒饭的武汉汤尤杯;还有2013年马来西亚苏迪曼杯。对了,在里约奥运会,我作为“MPC工作要员”,去现场观看的少数比赛中,也有林李的那场决斗。

  细数起来,除了我自己的主项外,羽毛球真的算是一个意外去得多的比赛项目。

  因为总是把自己当打酱油的非主流羽毛球记者,因此在人际关系的构筑上,一直相当三心二意。既不能像“主流记者”那样把选手请到自己住的酒店房间一起煮方便面;也不会在自己采访完后,“相当关心他们”,让这些优秀国家代表忘记还有别的媒体在后面等着,而催促他们赶紧回去休息。

  我能做的就是在旁边看看,比球迷更接近一点点,看看这些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的人,然后利用我的阅历去读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在这些非主流采访过程中,我其实已经对李宗伟聊过什么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他接受过我一次很长的视频采访,以及在比赛中,我给他拍过两张很有味道的照片。

  谨以此,翻出我对他的记忆,纪念一下这位——不是对手的对手吧。

  李宗伟:不是对手的对手

  李宗伟,不是对手的对手。

  这句话其实有两个意思。首先在强大的李宗伟的职业生涯里,他一直是站在林丹对面的镜子,不同的是,林丹身边还有谌龙和杜鹏宇,以及强大的中国羽毛球王朝体系。

  2013年的广州, 李宗伟击败了磨王杜鹏宇,但是后面还有林丹和“空调”。2016年的里约,李宗伟击败了林丹,可后面还有谌龙。

  他是对手,但是在大赛上,他却从未赢到最后。所以,他不是对手。

  另一个意思是,李宗伟是极少数被中国体育迷们爱戴的“敌人“,这种爱戴的程度令人惊异,充满敬意。

  2013年世锦赛和2014年印度新德里汤尤杯,我在微博上是如此吃惊于李宗伟受到的中国羽毛球迷推崇。虽然瓦尔德内尔这样因为独挑中国数代强人,获得过中国体育迷们的敬意,但是李宗伟却是极少数能够让中国观众抛弃和自己国家竞争的胜负观,而去支持他夺冠的唯一外国人。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朴泰桓还是福原爱,都没有得到过这种殊荣。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李宗伟这个对手超越了“敌我矛盾”。所以,他不是对手,而是朋友。

  苏迪曼杯时的邂逅

  2013年,被单位派去马来西亚打苏迪曼杯的“酱油”。

  抵达当地赛场,炎热潮湿的天气让人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当时新浪记者的考核里有一条,要求尽量发微博视频,有视频才算采访合格。但是赛场很多时候是有版权要求的,不能拍摄。当时的中国羽毛球队已经被“庞大固埃网络”花钱包养了,我又是酱油非主流记者,哪里去找什么视频拍摄机会。所以也就没对自己有什么期待。

周超周超

  没想到领证踩场熟悉路径后,走到吉隆坡布特拉体育馆地下媒体班车候车区,却远远30米外看到了瘦高的李宗伟。

  身边跟着的一家同样非主流非体育类报纸老师喊了一声,李宗伟回头冲我们挥手,遂连蹦带跳地跑了30米过去,问他是否能接受一下我们三家媒体的采访。

  李宗伟慢慢地说:“你们是中国媒体啊,不会太耗时间吧,我们后面还有事。”

  “不会的不会的,就三个问题。”

  随后我问他能不能拍视频,他答应了。打开手机我就问了两个问题,然后身边的这俩比我更非主流的老师噼里叭啦地问了12分钟,我手机都拍热了。

  采访结束后,李宗伟向我们道谢,然后上了旁边一直等待的七座专车,挥手告别。

  在比赛开始前一天,接受最大竞争对手国不熟悉的媒体的采访。就在闷热的地下停车场里,李宗伟很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包括他的孩子金斯顿名字和U盘相同等等八卦内容。

  比起国内那些接受了国家教育,却依旧对记者采访分三六九等的明星来,李宗伟的职业性可见一斑吧。

  第一张照片:坐在地上的拿督

  李宗伟职业生涯获得过很多次冠军。但是大多数是公开赛奖牌,他确实拿到过很多周的世界第一,但是在关键大赛上,李宗伟却是万年老二,这也是拿督个人成绩的一个遗憾。2014年印度新德里汤尤杯,几乎是李宗伟距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我也坐着TUK-TUK三蹦子在那里采访了12天。

  当中国被日本淘汰,最后将由马来西亚和日本争夺汤姆斯杯冠军的时候,中国球迷们一边倒地在微博上发动了大合唱,支持拿督拿一次金牌。

  坐在新德里西里堡体育中心的看台上,我拿着打酱油的佳能550D和一代小白70-200镜头,黑乎乎地追逐着李宗伟的身影。

2014年汤杯的李宗伟2014年汤杯的李宗伟

  他第一个出场,击败了日本的头号男单田儿贤一。然后就化身为了马来西亚的啦啦队,在人群中为队友呼喊鼓劲,时而振臂高呼,时而仰天长叹。

  就这样,在2比2大比分后的决胜盘中,马来西亚的队长刘国伦不敌上田拓马,败下阵来。

  我走进场内,拍摄了上田拓马拿到最后1分蹲倒在地,撕心裂肺一吼之后,就到处寻找李宗伟。他不见了……

  我奔跑着在场内绕过球场,跑到了马来西亚队失落的人群后面,看到了坐在地上有些发呆,准备接受这一切的拿督。

  那天晚上,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九宫格图片集,叫做《拿督等待的四个半小时》。

  那也许是他最接近冠军的一次吧。

  第二张照片:里约的那一跪

  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的机器换成了佳能70D+70-200小白。汗颜,依旧是被主流摄影师鄙视的配置。

  在里约的工作,主要是在当MPC——即媒体新闻中心要员,写一些突发事件和深度稿;现场采访,不是我的工作。但是在8月19日早上,我还是在7:00起来,和当时单位负责羽毛球的记者小董一起去了里约羽毛球馆,去看看林李大战。

里约奥运会时的周超里约奥运会时的周超

  20年的采访岁月,已经磨平了我对体育运动输赢所带起的澎湃激情,所以很奇怪,现在想来,我当时是中了什么邪?在平均一天6篇稿子,错别字15个的强度下,竟然不考虑怎么跨越神经衰弱睡睡觉,竟还有这歪门邪道的心思去看自己并非必须写的比赛。

  谢天谢地,奥运会的记者席上没有副市长、副秘书长、副局长、副主任、副主席、管片派出所副所长他老丈人以及体育馆电工班班长。所以去得早的我获得了坐在主席台正中,对着球场的位置。

  奥运林李大战就这么开始了。

  我忘记了他们打得是如何的激烈和多少来回,就像我只记得2013年广州天河体育馆的热和眩晕一样。

  奥运会的羽毛球馆很小,是临时搭建在会展中心里的,大约只能坐两千来人,但是观众的喊声和对精彩的惊呼是那么的热烈,完胜被很多人推崇的印尼魔鬼主场。

  我只记得潇洒。

  赢得人潇洒,输的人潇洒。都干净利索,没有拖泥带水。当李宗伟赢下最后一分,击败林丹进入奥运决赛后,他跪在球场上,抑制着自己的激动,我半蹲着拍摄了一张有着“大小对比分割”的照片。

  在装饰着里约奥运会徽的羽毛球地毡上,李宗伟是那么的小,他赢的这个场地是那么的大。这大概是我到目前为止,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摄影之一。

  随后,站起来的李宗伟和有些叹息的林丹交换了湿滋滋球衣;这两名光着汗津津身子的男人在数亿观众面前贴身一抱。那一抱的风情,堵塞了现场人的鼻孔。

  26个小时后,谌龙拿走了金牌。李宗伟继续站在了矮了一截的亚军位置上,跟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起伏——呼吸。

  但是,现场观众给李宗伟的掌声,在中国微博上给他的欢呼,和给谌龙的——同样热烈。

  (周超)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