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撇开金牌从十运看奥运 提升观众素质任重而道远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0:52 沈阳晚报

  第十届全运会,是全运会举办以来,第一次跳出北京、广州、上海三城市,南京第一次挤进了这个精英圈子。十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次全面预演,正因临近奥运会,十运会被赋予了更多的奥运色彩。十运会,被世界瞩目的国家大型综合体育盛会,更多的外国官员、裁判和记者出现在十运赛场。十运会,同样带给我们启示和反思。

  2008奥运小演习

  十运会有一大使命,就是要承担起为2008年奥运会实战演习的重任。

  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背景,

十运会不同于往届全运会,在项目设置、赛程安排等方面,都按照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备战的要求进行了安排。十运会也是项目设置最多的一届全运会,与往届全运会相比,十运会竞赛项目增加了1个大项、12个小项,包括了奥运会的所有32个大项,这些针对2008
北京奥运
会而增设的项目意在锻炼队伍。

  十运会前,北京奥委会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前期抵达南京,以实习人员的身份加入到十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中。在组委会精心的筹备下,十运会在电视转播、通信设施和接待工作等方面都按照奥运会的规格进行了演练。

  此外,十运会期间,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派出80多名兴奋剂检测人员来负责十运会兴奋剂检查的技术工作,这些检测人员也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查工作的骨干力量。

  从比赛进程和结果上看,十运会基本达到了演练奥运会,完成了会前制定的目标。“后十运”效应带给南京思考

  一届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会使得东道主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注意力,从而为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最近4年,由十运会带动的城市建设规模史无前例。据统计,4年内南京在城市建设上的投资高达1155亿,是“九五”期间用于城市发展的350亿资金的3倍多。

  4年内,南京启动了十运会“10 2”配套场馆建设,这些项目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使南京市体育设施实现了20年的跨越,不仅省内领先,在全国也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位居第四。

  长江三桥,地铁1号线等耗资数十亿的重大项目,以及南京铁路新客站、绕城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的

  建设,使“五横七纵”12条主干24条支路的网状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城市的承载力、流通力迅速增强。但

  南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然体育赛事有可能为城市打造出一张光彩鲜亮的“名片”,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他们迎来的,仅仅是一次发展机遇的开端而已。同样,投入巨大的场馆闲置处理不当,将可能使南京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养活南京奥体中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每年总成本不低于6000万元。后十运的南京和奥体中心该何去何从,是南京市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

  赛会观众素质亟待提高

  开幕式上的南京观众,向全国展示了南京人的风采,他们有节奏的欢呼和掌声,配合美轮美奂的文艺表演,给十运会开了个好头。但在比赛场上,观众的不文明举止不仅影响了运动员比赛,还大大损害了国人的风貌。

  观众对比赛的不良影响还对运动员造成了伤害。10月17日下午十运会举重赛场发生的湖南举重选手王小文受伤事件,就是因为靠近比赛台的观众席上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锣鼓声,而导致王小文一惊,被127.5公斤重的杠铃压倒在举重台上。十运会一些项目的比赛结束后,观众席上往往留下一地废纸片和瓶瓶罐罐,只能留给志愿者去清扫。

  在

网球比赛时,观众保持安静、不得随意走动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在十运会网球场上,观众在比赛过程中随意走动、抽烟、随意喧哗与选手失误时喝倒彩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网球女单四分之一决赛后,一批观众突然大叫着翻过栏杆跳进场内,紧追彭帅。一个壮汉竟一把抓住彭帅,吆喝道:“来,合个影。”场面一片混乱,最后还是教练“杀入重围”才将彭帅解救出来。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曾经说过,北京2008奥运会,作为市长,最困扰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到那时我们“奏别国国歌时中国观众能不能起立”、“没有赢得金牌的选手能不能赢得同胞的掌声。”许多市民不管在看什么比赛,都按看足球那种热闹的方法去看,但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观看文化。王岐山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因为“外国人来北京看奥运会,是想看中国人的变化,而不是中国楼的变化”。

  从十运会看奥运会,观众素质的提升,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7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