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辽宁军团十运会反思:人才流失 辽宁人打辽宁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0:02 华商网-华商晨报
辽宁军团十运会反思:人才流失辽宁人打辽宁人

吕博代表江苏夺体操全能金牌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辽宁军团十运会反思:人才流失辽宁人打辽宁人

张利代表广东夺自行车个人金牌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编者按   

  辽宁竞技体育有着20年的辉煌。从第5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获得金牌总数第3名至2001年九运会辽宁代表团取得金牌总数第2名,辽宁的竞技体育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从1984年第
23届奥运会至今辽宁选手共获得19枚金牌,全国排名第一。为此辽宁被称为体育大省、体育强省,被全国体育界称作“辽老大”。

  然而十运会的赛场上辽宁代表团竟然与前三无缘,创造了自五运会以来的历史新低。辽宁体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此同时,一个现象也成为了十运会上的一道风景———众多辽宁籍的选手正代表着其他代表团摘金夺银。

  人才之失·现实情况

  还有25枚金牌姓辽  

  辽宁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中只取得31枚金牌,这与有着“辽老大”身份的辽宁是不相符合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辽宁籍的选手却在全运会赛场四处飘红。“辽宁体育人才真是太雄厚了!”黑龙江举重队总教练在与记者聊天时就十分感慨地说,“现在无论是什么项目,无论是哪个代表队都不可能没有辽宁人的身影,他们很多人在你们辽宁根本就打不上主力,但是出来之后他们就可以成为别的省的宝贝了!辽宁还是体育的老大!”

  辽宁代表团只得到了31枚金牌,但是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辽宁人为其他代表团取得的金牌总数不下25枚。这个数目即使是再组成一个代表队也能排在上海之后列总金牌榜的第八位。如果这些奖牌归于辽宁,那么56枚的金牌总数完全可以排在金牌榜首位。

  辽宁人赛场上四处开花

  而从参赛项目上看,辽宁籍的队员几乎囊括了所有比赛项目。赛艇比赛总共设置了16枚金牌,辽宁人就夺得了11块,但是记在辽宁代表团账下的只有两块。广东夺得了4块金牌,全部为辽宁籍选手获得的,广东赛艇队基本上就是由辽宁人组成的,在他们队中37人来自辽宁。而上海夺得的两枚金牌也完全是辽宁选手的功劳。另外从沈阳水上学校引进的队员也在这次全运会上为江西代表团作出了巨大贡献,江西获得的3块金牌也都是辽宁选手获得的。

  辽宁田径在本届全运会上出现了大面积下滑,上届全运会马家军为辽宁取得了11枚金牌,然而此次只取得了两块金牌。而辽宁选手却为其他代表团夺得了4枚金牌。女子跳远选手关英楠和女子竞走选手柏艳敏为江苏队建功,而刘瑛慧则为重庆夺得了惟一的一块全运会田径金牌。另外孙英杰为火车头体协夺得了女子马拉松的金牌。

  辽宁人才主要流向苏、粤

  乒乓球赛场辽宁人到处都是,广东的马琳、张超和刘诗雯,北京的马龙,四川的名将王建军都来自辽宁。而且来自鞍山的小将李小霞还为山东取得了女子双打的金牌。

  在自行车项目上同样非常明显,尤其广东队基本上就是“辽宁二队”。而且张利还为他们取得了男子个人的金牌。广东成为了辽宁体育人才外流的最大受益者。来自辽宁的小将张育菲为广东夺得了女子体操高低杠的金牌,而且还与其他选手合作为广东拿下了团体冠军。而在女子柔道比赛中,同样是来自辽宁的名将高峰取得了金牌,但是她的双记分同样记到了广东人的账下。

  而江苏也同样是这次辽宁人才外流的主要目的地。辽宁选手除了在田径上为他们贡献了两块金牌外,来自辽宁抚顺的吕博一举战胜了各路名将,为江苏代表团拿下了体操全能的金牌。另外在女子艺术体操中,江苏队取得了集体全能的金牌,同样在她们的队中依旧有辽宁人的身影。

  “辽宁人打辽宁人”屡见不鲜

  辽宁人打辽宁人的场面屡见不鲜,最为明显的就是最有希望冲击本次女子200米仰泳的战姝在决赛中被17岁的湖南选手廖雅丽击败,然而廖雅丽同样也是来自辽宁。

  而山东男子足球的登顶更是离不开大连骁将周海滨的功劳,八一男篮的卫冕同样与来自大连的飞刀李楠的出色发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然而在其他省市金牌和奖牌的背后,还有大量辽宁籍教练的功劳。江苏取得了此次全运会男女竞走的两块金牌,而这两块金牌背后的教练就是来自前马家军的名帅杨子伟。他一个人就为江苏培养出了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像他这样的辽宁教练员几乎每个代表团都有。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众多的辽宁体育人才选择背井离乡?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到底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十运会期间采访了多位这些“省外兵团”中的代表人物。从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人才之失·经济原因

  体育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在这次全运会上人们最大的疑惑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马家军为什么找不到了踪影?创造了世界奇迹的马家军为什么无法为自己的家乡摘金夺银?

  记者专门找到了已经是江苏省竞走队总教练的杨子伟。作为马家军中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离开代表了整个一批离开辽宁的教练。2002年杨子伟离开了辽宁来到江苏,而且他将自己的几位得意弟子全部都带到了江苏。此次全运会上他的队员为江苏夺得了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而整个辽宁代表团也不过是得到了两块金牌而已。

  当作为同乡的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他竟然委婉地拒绝了采访。在几次电话联系未果的情况下,记者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的一个角落里,见到了杨子伟,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他终于答应了记者的要求。

  辽宁人才外流的真相也慢慢地揭开了一角。“其实作为辽宁人肯定是希望为自己的家乡效力的,但是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也都不是可以靠‘西北风’就能活着的!”他的坦率让记者很吃惊,他直言不讳,“说白了,我离开辽宁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在江苏这边的待遇要比我在辽宁时好很多。”

  然而由于是个人隐私,他不方便向记者透露具体收入。但是记者从另一位辽宁教练的嘴里得知,像杨子伟这样的优秀教练在江苏十运周期(4年)里可以拿到100万以上。而这位依旧在辽宁的教练现在也是国家队的教练,他却无奈地说:“我现在干了几十年,也没见过100万!我们的差距太大了!其实我们教练也就无所谓了,尤其像我这么大年纪的教练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关键是现在队员,他们毕竟还年轻,而运动生命就那么几年,现在运动员退役之后的保障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谁不希望趁着年轻出去挣几年大钱呢?”

  他向记者透露:“我们的队员在待遇上与南方省份有很大差距,队员们现在一个月还不到1000元,即使是拿了全国冠军,一个月也就涨200元,而且再拿全国冠军就不涨了,除非是拿了亚洲和世界冠军再给涨几百,这与人家的差距太大了。我们的队员到了外省,就可以有住房,然后拿了成绩奖金也很丰厚。上届全运会的广东和这届的江苏,运动员如果拿了金牌,奖金和住房加一起一个人可以拿到100万。而我们和人家比就少得可怜。不说别的,我现在都不敢带队员出去比赛,一出去,队员之间一比较,我们的队员心理不平衡啊。我也没有办法,所以现在的队员也越来越不好带了!”

  采访中,杨子伟也强调了投入对体育的重要性,他说:“尽管辽宁在这次十运会上有所下滑,但是辽宁的体育人才还是最雄厚的。我想只要省里面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我想下一届全运会,辽宁还会崛起的。”

  人才之失·基础建设

  三级训练网破坏严重

  在此次全运会上记者发现了太多太多的辽宁人在为外省做着贡献。上面提到的只是获得成绩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是这次并没有取得成绩的,但是他们将是其他省市未来的希望。

  “在最近几年中我们的人才外流出现了高峰,而且主要体现在了教练携队员集体出走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的三级训练网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辽宁体育的当家人,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对此看在了眼里,但是他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我们省现在经济大环境不是很好,我们有150万的下岗人员,而且还有150万贫困人口。省里在体育上的投入已经不少了,但是我们和南方的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少很多。”

  孙永言只是说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体育培养机制是一种金字塔的结构: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了一些优秀队员和教练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基层教练的重视。

  杨子伟一语中的,他说:“现在江苏为什么能够一下子崛起呢?当然这和东道主是有一些关系的,但是他们体育的崛起绝对不是一种偶然。他们的崛起主要是得益于对各个训练层面的重视,他们现在各个市以及县的体校在资金投入和待遇方面都非常好,这样也让教练可以专心于培养队员。而我们辽宁的机制就缺少了这样一点,你比如说我们基层教练培养一个好队员,输送到省队的输送费只有200元。”说到此,他笑了,“你说现在的200元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的基层教练付出那么多辛苦最终只得到这样一个回报,他的心理能平衡吗?”

  记者了解到辽宁的基层队伍外流十分严重,已经成为最近人才外流的主流。其中目前一些优势项目的人才流失令人心痛。七运会后是运动员大量外流,九运会后是教练员大量外流,而且外流运动员的数量成倍增长,年龄越来越小,如沈阳的水上项目,教练员、运动员集体外流江西;女子举重教练员、运动员集体外流北京;海校赛艇、皮划艇的教练员、运动员集体外流山东;朝阳田径运动员集体外流至江苏、上海。

  人才之失·后备力量

  人员编制有限

  杨子伟还分析说:“其实我们辽宁的体育人才还是非常雄厚的,尽管我们现在有些下滑,但是我们后备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其实我们的一些运动员选择去其他省市有一部分也是很无奈的选择,在我们辽宁根本打不上主力,但是到了其他省市他可能就是重点培养对象了。”

  为重庆夺得惟一一块田径金牌的刘瑛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她在辽宁队的时候属于二线队员,在练了几年之后最终不得不选择了离开。而到了重庆之后,由于她已经是重庆的重点队员,在各个方面的培养下,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想。而像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广东男篮的王仕鹏就是因为当年没能入选省队而无奈出走广东的。

  一位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辽宁人才众多与编制的有限已经成为了非常突出的矛盾。”对此辽宁省体育局局长也显得无奈:“我们省现在的编制只有1300个,而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的编制远远多于我们。”记者了解到江苏的编制多达1700个,而北京、广东和上海都在1500个以上,即使是山东也有1400个编制。而编制的多少就说明财政对体育的投入的多少,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投入与体育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对此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也是没有办法:“我们省的总体情况不能和南方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因此我们现在只能是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一位教练也表示:“其实孙局长也是没有办法,毕竟要我们的上级部门加大投入才可以,否则这样下去,十一运会时,我们可能比这次还要惨!”

  人才之失·记者观察

  留人!需从基层开始

  体育人才的交流对于整个中国的体育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辽宁体育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事情。自从五运会以来,辽宁就一直稳居体育三甲行列。而十运会的下滑也必将引起辽宁有关方面的思考。如何留住体育人才也成为摆在体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辽宁人才的外流与全省的总体形势不谋而合。体育本身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也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经历着阵痛。计划经济时代,辽宁依靠着国家的政策在经济上成为了全国的工业排头兵,这样也给了体育很好的发展空间,因此辽宁的体育辉煌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辽宁开始落伍了,南方省市已经赶超了过去。而在市场的冲击下,辽宁体育也受到了巨大的震荡。人才外流从七运会之后就已经开始出现,而到了十运会人才外流达到了高潮。经济实力上的差距是造成人才大量外流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根本解决人才外流也不是一时就能做到的。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也是辽宁体育重新振兴的契机。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辽宁体育的投入也必将逐渐增加。“但是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辽宁人才外流短期还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位权威人士在私下里跟记者这样表示。

  而在投入无法迅速增长的时候,辽宁体育有关主管部门阻止人才外流的办法也十分有限。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表示:“为了能够留住人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前我们是靠政策留人、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现在我们再加上一条,我们现在还要靠环境留人!”从实际上来讲这也是辽宁体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必然。在体制环境上,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重一线而轻基层的弊端,必须从基层就尽量避免人才流失。以往的基层往上一级输送人才的机制已经落后。孙永言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为了改善基层教练的待遇,激励他们向省队输送好的队员,我们已经决定把以前的输送费200元提高到3000元。”

  这个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外流的势头,但是笔者认为完全阻止人才外流已经不太可能。摆在辽宁体育主管部门面前的这个课题很可能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任重道远。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智大永 采写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00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