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烙印:草原上世代相传的烙印

马烙印:草原上世代相传的烙印
2019年04月25日 10:32 新浪体育
叉子纹烙印 叉子纹烙印

  马烙印,打马印,蒙古语称“塔穆嘠”,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马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马烙印与蒙古民族的牧马业管理、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民族特色的马烙印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老的打马印风俗礼仪在草原上传承千年。蒙古族牧民对马烙印爱如珍宝,平时系上哈达,放在蒙古包的哈纳顶上。蒙古族马烙印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应深入研究和充分展示马烙印的制作、施印、保存、继承等风俗,将马印造型、图案符号等运用到现代装饰及图案设计中,在马烙印的原始图案基础上进行衍生品的创作。

  春风习习,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茫茫草原上的积雪慢慢消融。草原迎来了特有的节日——打马印。马蹄声隆隆响起,篝火熊熊燃烧,有威望的长者翻动着火印,年轻的骑手跨骏马、持长杆,准备一场激烈的套马。烧得火红的马烙印,印在小公马的左臀上,于是它就有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烙印。

元代《文姬归汉图》中的马烙印
乌拉特草原上的牧民在套马
卓歇图
叉子纹烙印
火撑子纹烙印
元代八思巴文烙印

  烙马为记,据史料记载,自战国以来,历代都有马烙印。《庄子·马蹄篇》中提到古代著名的相马、驯马大师伯乐时说,“及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雒之”即“烙之”,可见,那时已使用马烙印。战国时期的“日庚都萃车马”印就是马烙印。“萃车”即副车,“日庚都萃车马”是指日庚都官署副车所用之马。古老独特的打马印风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马是蒙古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家畜,是他们“逐水草迁徙”“逐水草而居”的重要生产和生活工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漠北草原的养马业已相当发达,骏马几乎都有自己的烙印,已示区分。

  在北方草原,打马印的风俗由来已久。数千年前,匈奴、突厥先民已开始使用马烙印。蒙古民族使用马烙印的时间大约始于12世纪。成吉思汗在战争中为辨别各部马群,在马身上烙印。

  古老的打马印风俗在草原流传至今,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较早创造和使用了‘商标’。在古代,马烙印是一个部落、家族财产权和地位的象征。

  蒙古族传统的“打马印”节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记者在乌拉特草原感受到了打马印风俗的独特魅力。这天,牧民们在平坦的草地上燃起篝火,铁制的马烙印横在火中。在待客的蒙古包里,炒米、奶茶、黄油、奶皮子等摆满方桌。年纪大的牧民喝着香喷喷的奶茶,回忆着曾经打马印的情景。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打马印仪式主持人,他身穿民族服饰、戴着帽子,高呼“打马印开始”后,套马开始。一阵激烈的马蹄声响过,只见几名骑手追逐一匹火红的骏马,那马奋力奔跑,好胜的骑手们紧追不已。一位身穿蓝色蒙古袍的小伙子从众骑手中策马跃出,几鞭赶上,一抖马杆,杆上缠绕的牛皮绳甩成一个圆圈,正好套在马的脖子上,马往后一坐,套马人乘势横过身来,借助马劲,将那呼啸狂跳的马拉住。这时,又一位牧民跑来,一把将套住的马尾巴抓住,借套马人松马杆的一瞬间,将那匹狂跳的马摔倒在地,众骑手一拥向前,按住马,剪鬃的剪鬃,烙印的烙印。打马印是牧民的一件大事,一般会选择在春季吉祥的日子进行。春季打马印,马的伤口愈合快,有利于马群的繁殖。

  据了解,马烙印由蒙古族工匠锻制,印面一般为8-10厘米,采用起凸阳文、镂空透雕。马烙印柄长约60-80厘米,柄端中空,以便装木柄。

  蒙古民族在千年的迁转游牧过程中,吸纳各民族文化,牧马业高度发展,打马印文化也随之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打马印风俗礼仪。

 

蒙古烙印草原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