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锦赛期间,恰逢英国广播公司电视二台(BBC2)开播50周年纪念。BBC推出了一系列纪录片,系统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标志性事件。体育节目在BBC2台向来占有重要地位,足球、网球、拳击、板球和赛车等项目一直都是英国人最为钟爱的运动。这其中,斯诺克曾是BBC的旗舰型产品,但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逐渐从宠儿沦落为弃儿。
在巴里·赫恩上任后的第五个赛季,斯诺克在英国开始复苏。奥沙利文与塞尔比的世锦赛决赛,吸引了近600万英国电视观众,而在欧洲大陆,更有1600万人收看了直播。BBC与欧洲体育台的收视率稳步上升,是斯诺克运动最为利好的消息。虽然互联网时代早已深入人心,但在职业体育范畴,电视直播仍是铁打不动的核心。没有电视,就意味着没有市场,更不可能出现商机。
沉浮与转折
在1964 年BBC2 台创办之初,斯诺克在英国还只是一项无人问津的落魄运动。乔·戴维斯在1926 年创办的世锦赛,此时已被雷克斯·威廉姆斯的挑战赛代替,球员不过区区几人,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是名符其实的小众活动。早已退休的乔老爷无所期待,他不认为斯诺克会被年轻人喜爱,更不会想到这项运动日后可以广为流传。
BBC 那时也录制了一些斯诺克的节目,但几乎都是乔·戴维斯的个人表演。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球员故意把红球堆炸开,然后由乔老爷表演单杆过百。在每周三晚间的《体坛视点》节目里有一个环节:两分钟内,乔要尝试打出更高的分数。难怪当时的英国观众觉得“乔·戴维斯是唯一一位职业球员”。
随着BBC 周六下午的《大看台》节目开始实况转播体育赛事,当赛车和其他户外项目的转播提前结束时,斯诺克刚好被用来填补空档。球员们会被安排临时打一局15 分钟的比赛,一旦超时,电视台就要剪辑。乔·戴维斯年事已高,他的弟弟弗雷德·戴维斯和约翰·普尔曼等人也开
始在电视上露脸。但观众并不领情,因为大家知道,所谓的转播都是安
排好的,不是真正的比赛。而选手来回来去就那几张面孔,毫无新意。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69 年。随着BBC2 台推出彩色电视节目,色彩斑斓的斯诺克成为“试镜”的最佳选择。于是,一项由BBC 自己创办的“黑球挑战赛” 应运而生,职业球员都被邀请前来。比赛采用单局制胜, 趣味和悬念交织一起,瞬间抓住了电视观众的视线。斯诺克不再是乔·戴维斯一个人的游戏,电视上终于出现了真正的竞技。那个时代的明星如雷·里尔顿和约翰·斯宾塞等人,都是从这里开始逐渐为人熟知。这是斯诺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黑球挑战赛标志着这项运动开始从小众转向大众,从古典迈入现代,从封闭走向市场。
黑球挑战赛在BBC2 台获得巨大成功,体育赛事与电视的联姻,为今后的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世锦赛恢复淘汰赛制,职业斯诺克逐渐恢复活力。BBC 于1973 年首次对世锦赛进行录播,两年后又转播了首届大师赛的决赛,这些赛事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球员们的优雅风度及个性展现,甚至是他们百变的着装,都成为关注和谈论的焦点。看上去,斯诺克就要迎来一个全新时代。
沃特森时代
1977 年,迈克·沃特森成为斯诺克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推广人。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世锦赛来到了克鲁斯堡剧院。同年年底,他又成功创办了首届英锦赛。BBC 在《大看台》节目中录播了决赛,数百万英国观众见证了乔·戴维斯在迈克·沃特森的引领下为首届冠军帕奇·费根颁奖的盛况。此时此刻,世锦赛、英锦赛和大师赛都已具备雏形,随之而来的便是斯诺克赛季概念的形成。这些组织严密、赛程规范的赛事,让斯诺克运动告别了过去几十年的动荡,世锦赛的赛期和赛制也不再混乱,观众在电视媒体的指引下,能真正欣赏到高水平赛事的全貌。
迈克·沃特森推出的第三项大型赛事, 是由帝国特快烟草(555香烟)赞助的斯诺克世界杯。对于这项新生的团体赛事,BBC 鼎力支持, 分别在1979 和1980 年对其进行了全程转播。之后,BBC 下属的威尔士地方台也开始转播威尔士职业锦标赛。独立电视台(itv)旗下的格拉纳达电视公司、伦敦周末电视台、泰晤士台等电视机构也竞相而上,一系列新赛事在电视转播的巨大诱惑下纷纷推出。斯诺克比赛在电视平台上受到赞助商和公众前所未有的热情支持,市场价值水涨船高,电视转播全面开花。
由于当时尚无成熟的排名赛体系,世界斯诺克协会与赛事组织者以及电视机构的合作方式也远不如今日这般严谨周密,像迈克·沃特森这样的领军人物,可以随意与不同的电视机构签署不同形式的合同,获取的佣金和报酬也极为丰厚。可以说,当年的沃特森虽然不是官方领导,权限却大于任何人,是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的绝对核心。
1984 年,时任世界斯诺克主席雷克斯·威廉姆斯在助手德尔·西蒙斯的建议下, 采取了强硬措施,将斯诺克赛事的商业开发权重新拿回到官方手中,其标志便是大奖赛的创办。迈克·沃特森是将世锦赛带到克鲁斯堡的头号功臣,但此时他的巨大权力已被剥夺。官方新设立的“WPBSA 商业开发有限公司”迎来开门红,他们成功说服英美烟草公司用旗下另一品牌乐富门香烟,为大奖赛慷慨解囊。这便是现今“世界斯诺克有限公司(WSL)”的前身,也是官方建立的首个商业开发机构。
在英国本土的电视转播市场已几近饱和后,海外市场的建立成为斯诺克赛事拓展的新方向。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都在大力推广,试图获得与英国本土同等的成功。起初模仿黑球挑战赛的温菲尔德大师赛在1983 年成为一项更完整的赛事,随后一年,温菲尔德新西兰大师赛开杆,加拿大大师赛也在1985 年应运而生。泰国人从BBC购买了大量经典赛事录像,并创办了自己的职业赛,香港也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在得到WPBSA 的授权后,史蒂夫·戴维斯的经纪人巴里·赫恩也将目光投向了远东地区。
赫恩的崛起
沃特森失去开发权之后,逐渐退出一线。这时候,唱主角的,变成了巴里·赫恩和他的全明星团队。赫恩在70 年代依靠经营球房连锁起家,慧眼识珠,早早成为史蒂夫·戴维斯的经纪人,在斯诺克球坛逐渐取得成功。敏锐的嗅觉使得他懂得居安思危, 将目光放得更长更远。借助在香港推销台球用品的机会,他意识到了斯诺克运动在海外的巨大商机。
那时,赫恩一直拒绝官方代言人的形象。虽然他在80 年代后期曾一度进入WPBSA 董事会, 但他和戴维斯等人成功将斯诺克推广到世界各地,更多是依靠精明的商业头脑。他们并未创办新的赛事,而是采用巡回表演赛的形式,足迹遍布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欧洲大陆乃至美洲。
赫恩签下的一众明星球员(戴维斯、泰勒、格里菲斯、怀特等)成为了巡演的招牌,票房和号召力都能得到保证。赞助方面,除了烟草商,赫恩团队还找到了酒业大亨、航空空司乃至工业巨头。在1983 年,协助斯诺克打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大门的,就是金花干邑酒公司。
全球化的视野让斯诺克在英国本土之外也展现了生机,这项运动正日益成为备受欢迎的顶尖项目。此时,赫恩的野心第一次展露出来。1988 年, 他与著名拳击推广人沃伦和IMG 集团的辛里奇组成“铁三角” 阵线, 正面挑战WPBSA,势在从官方手中拿到斯诺克赛事的商业开发权。在他们的提案上,列出了三项世界性大赛计划:世界大师赛、世界对抗赛和世界公开赛,他们甚至设计好了赞助商人选和电视转播,并承诺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所有赞助商和球员都将受益。不过,保守的WPBSA 并未同意, 他们不允许第三方接替他们自己的开发公司。
赫恩一怒之下从WPBSA 董事会辞职,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新的突破。他在1991 年几乎取得了成功:日本复印机巨头三田工业豪掷百万美元奖金,一届前所未有的三田世界大师赛在英国伯明翰华丽登场,来自全球40 多个国家的选手都应邀参赛,开幕式上甚至出现了国旗引领球员入场的景象,英国媒体惊呼:这是斯诺克的奥运会!赛制方面,赫恩借鉴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形式,设立了单打、双打、混合双打甚至青少年组,别开生面。如今的75 三杰,正是在那次比赛上同时亮相,让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赛事的电视转播商并非BBC 或itv,而是那时上线不久的、尚属默多克新闻集团管辖的欧洲体育台。
不够幸运的是,欧洲体育台在那之后一度遭遇停播,赞助商也随之退出,世界大师赛成了仅此一届的绝唱。多年之后,当巴里·赫恩重新当选世界斯诺克掌门人时,他的前辈迈克·沃特森曾说,1991 年的世界大师赛是他见过的最富创意的赛事,巴里·赫恩是拯救斯诺克的不二人选。
主导权风波
90 年代初期,巴里·赫恩的超级联赛走出国门, 来到欧洲大陆,重新组建的欧洲体育台成为推广斯诺克的重要平台。WPBSA 也敞开大门, 职业巡回赛对所有人开放,涌现了以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少年才俊,参加职业资格赛的成员将近600 人,规模空前强大。难怪有人把那时的景象形容为“公开赛年代”,就像40 年前的网球一样。
不过, 虽然斯诺克在90 年代延续了之前的辉煌,但在卫星电视大发展的时代,它未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老牌电视转播商itv 对斯诺克的兴趣日趋减弱,原因就是无法控制转播时长,这对商业电视台来说犹如灾难。此外, 随着90 年代末期英国禁烟法律的出台,斯诺克在进入21 世纪以后将会面对失去烟草商赞助的窘境。
在2000 到2003 年间, 围绕这项运动的商业开发权,曾经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亨德利的经纪人、资深推广人伊恩·多伊尔组建了体育精英网(TSN), 提出一个全新的巡回赛计划,试图替代现有的体系。他们声称要使用全新的互联网频直播,并号召全球球迷在线投注。“斯诺克不再依赖烟草”成为当时让球员们都为之一振的口号。可是,就像对待当年的赫恩一样,刚刚与BBC 签下转播合同的WPBSA 还是断然否决了这份提议。
TSN 拿到了苏格兰大师赛的网络直播权,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网络视频效果可谓惨不忍睹,不过好歹还是留下了傅家俊打出147 的经典画面。后来, 他们更名为110 体育公司,再度向官方发起挑战。在2002 年年底的全体球员投票当中,世界斯诺克官方的WSE 子公司以较大优势胜出,看上去又是一次保守派的胜利。不过此时,球员中的很多人对多伊尔及其110 体育公司的做派产生反感,这多少左右了投票的结果。
多年以后,110 体育公司因经营不善,最终破产。著名斯诺克记者克莱夫·埃弗顿曾经评论:或许很多时候伊恩·多伊尔都是对的,但是他的做法过于激进和强硬。他总是制造敌人,给人一种政治斗争的感觉,而不像真心要为这项运动做事。
风水轮转,时光荏苒。当斯诺克陷入到无法自拔的低谷时,出现在眼前的希望, 还是那个人—巴里·赫恩。在离开官场的十数年间,他的体育公司通过成功经营拳击、飞镖、钓鱼等项目,已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体育王国,他甚至还在主管一家低级别的足球俱乐部—莱顿东方。
赫恩懂得如何让项目去迎合电视和市场,而不是反过来要求别人来欣赏或保护你的传统。没人再愿意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一看就是5 个小时的斯诺克。随着卫星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各个角落的体育赛事都能尽收眼底。电视转播商不再依赖于某个单独的项目,他们的眼睛里只有“时段”的概念。就连板球这样的英伦传统保留项目,也要与时俱进, 推出“Twenty20”等全新快速型赛制。再精彩的比赛,也会散去,而将电视观众留住的好办法,就是让这些精彩快速周转,好戏连台,让你总是欲罢不能。只有大家都削尖脑袋、精益求精,赞助商的投入才物有所值。否则,在这个头脑时代,谁会白送钱?
全新起航
2014-15 赛季, 奖金排名制粉墨登场,奏响巴里·赫恩斯诺克革新第二阶段的开篇乐章。在过去的5 年中, 他也经受了不少质疑和考验,一路下来,可谓艰辛。所幸斯诺克整体并未萎缩,从各方反馈来看,正走在一条发展的路上。当然,取缔积分排名制度,还会引发更多的争论。
排名赛资格赛的赛制改革,形成扁平化体制, 使得“世界排名”的概念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不过相对枯燥的排名,围绕奖金制度产生的一系列邀请赛(也包括PTC 总决赛)的奖励极为优厚,为全体球员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励氛围。比起虚无缥缈的“排名”,装在兜里的“奖金”显然更加实惠。
大师赛在过去40 年中一直是最高级别的邀请赛,但它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在积分排名时代,一名球员经过整个赛季的努力打入排名前16,但要等到下个赛季才能获得入场券,即使施行了滚动积分排名,积分方面的浮动也不会太大。而现在则不同,全新的奖金榜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如果有一位低排名选手在某一赛事中异军突起,奖金的巨大差额会让他迅速攀升排名,闯入大师赛圣殿的希望大大增加。
与积分制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奖金制度对赢球者在排名上的奖励幅度更大。以世锦赛为例,马克·塞尔比夺冠,获得30 万英镑的冠军奖金,而亚军奥沙利文只能收入12.5万,一半都不到。而在积分时代,冠军获得10000 分积分, 亚军亦有8000 分入账,二者差距甚小。施行奖金制之后,每晋级一轮,都会获得更多的回报,体现在排名上的幅度和差异也更为明显。
去年的王中王赛开了个好头,本赛季得以继续保留。参赛人选范围扩大,优先级制度确保了各类赛事的优胜者都有机会。假如在AT上再出现一位居热提式的的人物,那么他不但可以获得PTC 总决赛资格,还很有希望拿到王中王的门票。而世界大奖赛也作为一项全新邀请赛出现在新赛季日历上,这项赛事只允许单赛季奖金榜排名前32 位的球员参赛,堪称“排名赛总决赛”。
在斯诺克最为辉煌的八九十年代, 每个赛季的排名赛数量和邀请赛数量几乎持平,只不过那时候大家各自为政,彼此并无紧密关联,到了赛季末,媒体会统计出一张球员总收入表格,看看谁挣的钱更多。这与现今的奖金排名不可同日而语。巴里·赫恩推出的奖金排名,并非单纯的排名,当球员在排名赛上发挥出色时,就会获得更多
的邀请赛参赛机会。这样的激励机制,或许会为未来的斯诺克球坛带
来不一样的景象。(来源:《i台球》)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