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拳击在“与世隔绝”近30年后重新恢复,不要说技术上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了至少30年,甚至当时连拳台大小、拳套是什么样子、什么材质都不知道。终于,经过中国拳击界多年的共同努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拳击取得了2金1银1铜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经过多年探索,中国拳击逐渐总结出一套被认为适合自身特点的“快、全、连、变、准、控”制胜规律,尤以奥运会和世锦赛双料冠军邹市明[微博]为代表。而北京奥运会中国拳击的辉煌,也体现出中国拳击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这“六字诀”的价值。
然而,中国拳击恢复近30年中,能够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争金夺银的拳手并不多,只有在北京奥运会上借东道主之利的邹市明、张小平、张志磊、哈那提获得的2金1银1铜,以及邹市明获得3届世界冠军,胡青获得世界杯亚军以及李洋[微博]、哈那提、尼加提玉山、王玄玄和张志磊获得过世锦赛铜牌。
其中原因何在?
以记者一孔之见,恐怕与中国拳击过于追求和模仿邹市明的“海盗式”打法,而忽视了拳击的基本技术训练,以及这种“海盗式”打法只属于邹市明,对中国拳击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无关系。
例如,由于过于强调快速灵活,中国拳击普遍忽视了在比赛中承担80%进攻作用的前手拳(刺拳、直拳)的作用,甚至对这项拳击最重要的基本技术的认识非常浮浅,其中包括不少知名教练。因此,在训练中,大部分中国拳手的前手拳只是摆设,最多用来干扰对手,根本起不到进攻、控制比赛节奏、距离以及为后手拳进攻创造机会的作用,也无法在中近距离与对手形成对抗。
由于中国拳手前手拳技术普遍严重缺失,不具备拳击最基本的对抗能力,只能采用“抢点”和“偷点”等打了就走的战术,因此,客观上讲,前手拳技术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拳手技术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成为优秀拳手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也是一个拳手是否具备良好的攻防能力和比赛控制能力的“试金石”。
例如,最近美国的WBO次中量级拳王布拉德利与世界公认的进攻火力最强、重拳杀伤力最大的“菲律宾国宝”帕奎奥的二番大战,布拉德利出色的前手拳快速进攻及有效控制帕奎奥连续进攻的场面,充分说明了前手拳的重要性。
再看以往的多数中国拳手,出拳快,移动快,躲闪快,反应快,在“快、全、连、变、准、控”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但在“全”,即技术全面性上就谈不上了。由于前手拳技术差,控制不了比赛节奏和攻防距离,也很难为后手拳进攻创造条件。因此,“连”即连续出拳、连续进攻就成为一句听上去很好,但根本做不到的空话。
由于“六字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因此,在不具备技术全面和连续出拳进攻的情况下,“变”即进攻变化和战术变化、“准”即进攻准出拳准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最后一项“控”,即控制距离和控制节奏,因前手拳技术差不具备这种能力,面对对手猛冲猛打的“不讲理战术”,就会手足无措,自身所谓“技术特长”无从发挥,只能采用简单的移动以摆脱对手的进攻,或者只能被动地和对手“乱拼乱打”。
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这些所谓“打技术”的拳手技术还远未达到火候,还没有好到能够控制对手的“乱拼乱打”,或者说还没有能力去遏制对手的这种打法,导致自己也失去了进攻和反击的机会,被动挨打是必然的。
如今,在国际拳联实行职业拳击10分制计分规则后,表面看对拳手的攻防能力和对抗能力要求更高,实际上是对拳手技术全面的要求更高了,特别是前手刺拳和直拳技术的运用,因为这是一种更高技术层面的强对抗,而非简单的力量碰撞。
在英语谚语中,拳击被形容为“灵巧的科学”,也被誉为“高雅的自我防守艺术”,这是对拳击精髓最精辟、最美妙的诠释,也是拳击技术至高无上的最好诠释。拳击的本质是技术的较量,而非力量,尽管体能和力量是拳击的基础。要想击中对手而不被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攻防技术,而不是纯粹的力量,而技术本身也涵盖了力量的元素。
中国拳击在新规则下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技术上狠下力气,使“快、全、连、变、准、控”真正成为中国拳击的制胜之道。
杜文杰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