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旻 高华生 楼栋
从悉尼到雅典,从北京到伦敦,中国体育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风光无限,披金斩银。但光鲜成绩的背后,我们的基层竞技体育发展,却正在遭遇着项目发展冷热不均、训练规模日渐萎缩的尴尬。
而另一方面,校内和校外的体育培训却热闹非常,即便是自己花钱,照样搞得热火朝天。
到底是让孩子朝着专业运动员、体育特长生方向发展,还是为孩子花钱去培养一项体育业余爱好,这是一道独特的选择题。
项目的冷热变了
举重摔跤基本没人练
随着体教结合的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特色学校已慢慢取代传统的少体校,承担起为专业运动队提供后备人才的重任,但这些体育特色学校如今也面临着各种烦恼。
以金华为例,作为“全国田径之乡”,这里曾培养出包括“亚洲飞人”郑晨、世界冠军黄志红、七项全能亚洲冠军马苗兰等众多名将,而在体教结合方面,金华也走在了省内的前列。
金华市体育局训练竞赛处处长卢国胜告诉记者,目前整个金华市已经有100多所体育特色学校,除了传统的田径项目之外,篮球、足球和排球,以及乒乓球、游泳等项目,都开展得比较好。但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首先是项目冷热不均,像举重、摔跤等重竞技项目,根本没人愿意练。即便是普及性比较好的田径,也只有100米、200米和400米这些中短程项目,以及跳高、跳远等项目比较受欢迎。”卢国胜感叹道。
“其次就是一些项目规模的萎缩,在我们每年举办的田径项目特色学校比赛中,跑百米的选手往往要比上好几轮才能进决赛,而标枪、铁饼这些投掷项目,参赛选手却寥寥无几,下面一些县市的运动会,很多投掷项目甚至已经取消了。”
训练的诉求变了
升学才是第一位的
对于基层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尴尬现状,基层的体育教练显然最有发言权,兰溪八中副校长、学校田径队总教练胡裕民就是其中之一。
胡校长所在的兰溪八中是名副其实的“飞人摇篮”,他培养出的小队员多次在金华市甚至全省的比赛中拿过冠军。
虽然带队成绩辉煌,但胡裕民也坦言,最近几年基层竞技体育发展形势并不乐观:“以前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进了省田径队,但最近十年,却没有出现一个专业运动员。”
原因何在?胡校长特别提到了体育与教育的矛盾冲突:“不少家长觉得走专业体育这条路前景不明朗,只希望通过体育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为孩子今后进重点高中,甚至好的大学奠定基础。”
而在杭州,近年来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也同样是冷热不均。
一位区级基层体育工作者告诉记者:“一些项目市区没有孩子练了,比如重竞技、体操,孩子练得太苦,练出来也很难找出路,现在这些项目在市里的学校开展不起来。”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普通学校能做到开展专业体育项目训练的师资不够,在很多学校,训练只能靠本校体育老师。虽然中小学体育老师具备一两项体育专长,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学校教师普遍纳入阳光工资体系后,教师薪酬浮动空间很小,体育老师兼职校队教练,基本属于干了白干。
课外体育培训很精彩
家长自费办击剑班
与众多体育特色学校遭遇尴尬不同的是,在杭州市西湖区十三中,记者听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几个家长就撑起了一个击剑兴趣小组。
“有一次运动会,我突然看到我们区学校里有十五六个人报了击剑项目,当时吓了一跳——什么时候冒出这么多人学习击剑了?”杭州市西湖区文体局体育科负责学校体育的徐康夫告诉记者,他随后通过十三中的体育老师了解到,这个击剑兴趣小组其实是自发成立的,是该校几个对击剑有兴趣的家长“捣腾”起来的。
“开展得挺好的,现在经常练习的有十几个人。”徐康夫透露,由于不是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这个兴趣小组训练比赛的经费都是家长自己承担的。
击剑运动一直以来给我们的印象是比较高端的,杭州的击剑俱乐部会员年费不菲。作为业余爱好来说,玩击剑,需要的最基本装备包括剑、护面、比赛服、手套、鞋、剑袜、护胸和手线等。这些击剑用具分国产和进口两种,即便是价格相对亲民的国产货,一身行头下来,起码也得两千元以上。加上练习费用,对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们学校里没有专门的击剑场地,有时候学生就到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场地练习,和专门的剑道馆设施肯定没法比,但是他们学习击剑的这种劲头,真的很足。”徐康夫介绍说。
游泳培训炙手可热
想当运动员的没几个
让孩子朝着专业运动员、体育特长生发展,还是自己花钱去培养一项体育业余爱好?现在看来,更多的家长选择了后者,甚至不少学校的观念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一直致力于青少年游泳项目推广的浙江省水上救生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黄亮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前不久游泳协会和某知名中学谈合作,有两个草案:一个是送一些游泳好的孩子到该中学读书;一个是游泳协会为学校培训裁判、教练,完成金海豚全民游泳健身达标计划,结果该中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现在的家长送孩子来游泳,想得最多的是强身健体,而有这种观念的学校也越来越多。很多学校让孩子来练游泳,培养运动员的想法很少。”黄亮透露,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的的金海豚全民游泳健身达标系列活动,最初的2011年才1000多人参加,到了第二年参与人数马上达到了20000人。
这样的一冷一热,事实上折射了一个现状,说明目前我们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与培养体育爱好之间缺少有机的融合。
这二者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承,互为促进的,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二者都得到发展,才能引来体育事业的繁荣。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