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斯诺克学院的大门,走下台阶,你就能在十米开外看见自己———球台一字排开,背后是一面长长的镜墙。每张球台的旁边,都有一名小球员,他们穿着短袖T恤衫,摆球、击打、兴奋、叹息……门外冬日的严寒,挡不住这里的热情。
每一根球杆,都瞄准着一个梦想。
16岁的彭措来自青海德令哈,入学前一天,他和父亲坐了八个小时的火车到省会西宁,然后坐了三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
两年前,彭措念初一,家里开了球房。“本来我的成绩挺好,后来就想着打球,晚上大部分时间陪客人打球,玩心太大,学习慢慢就掉下来了。”谈到学习成绩,这个藏族男孩脸色泛红,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现在只能算中等,明年初中毕业,我就不打算参加中考了,专门打球。”
有一天,彭措的父亲在家里的电视上收看斯诺克比赛,解说嘉宾是庞卫国[微博],“我爸听到庞老师说,中国斯诺克学院要成立了,就打算送我过来。青海的条件不好,没有好教练,练球的小孩少,要更好发展的话,必须到这里来。”
这里,是北京。
9月1日,筹备多时的“CBSA (中国台球协会)世界斯诺克[微博]学院”正式开学。32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成了第一批学员。院址是训练局旁边的北京体育馆,这座三层小白楼曾是北京的一大地标,体育馆内墙上有毛泽东亲笔题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诞生之日起,斯诺克学院就具有浓烈的官方背景,世界台球联合会、中国斯诺克协会和北京瑞盖科技公司三方合作,由瑞盖全面运营。体育馆一楼的两个大厅,一个拥有8张球台,一个拥有17张球台,成了学员们的训练场所。而不远处,就是他们上文化课的学校。
真正的半训半读,这是中国斯诺克训练方式的突破之举,之前流行的“丁俊晖[微博]模式”,即辍学打球,十来岁的学龄少年放下书本,怀揣着个人的爱好或者父辈的梦想,一头扎进了球房,在江湖郎中的指导下,寻找着出路。这成了行业管理者们的一块心病。“斯诺克学院的创建是中国台球协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以前我们一直是作坊式的做法,师傅带徒弟,现在我们要寻求改变,打球的同时要完成必要的教育,不能因为打球而辍学。”中国台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涛表示。
本周四,斯诺克学院放假,第一个学期就此结束。总结半年来的工作,院长刘铮很满意:“斯诺克运动对小孩提高专注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能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我们这批孩子里面,其实有一批人行为不是很检点,比如说脏话,顽劣,但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在集体生活和斯诺克文化氛围的作用下,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进步。创办斯诺克学院,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学员
斯诺克学徒的冒险之旅
半训半读的集体生活
前来求学的少年,都有着相同的梦想。他们中的一半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再上学了,另一半人按照学力和年龄,分散在了不同的班级,从五年级到初三。北京115中是斯诺克学院的合作学校,该学校是专门为体育生开设的,除了台球,还有其他项目学员,他们集中在一起,上午学习,下午训练,还要参加全市统一的考试。
每天早上6点半,是彭措和小伙伴起床的时间。7点,楼下整队集合,吃早饭,上学。学员们全部住在训练局附近的一个集体宿舍里。学院专门配了一名生活老师。从宿舍到学校,需要过三个红绿灯路口,这是生活老师孙畅一天中提心吊胆的时刻,“他们的年龄都很小,一定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
中午放学,学员们回到学院就餐。午餐是五菜一汤,由专业的营养配餐公司送到学院。斯诺克专业训练从下午1点半开始,迟到的人,要被罚抄写学员守则。学院每周一和周三安排大课,四位教练轮流讲授基本技术、台球文化和礼仪、台球器材知识、赛程赛制知识。此外,学院还开设了台球英语课程,讲授专业英语。按照规定,训练在下午5点结束,但晚上经常要进行队内练习赛,有些好学的学员还想加练,忙碌到9点左右,学院才关上大门。而到了集体宿舍,大门也将锁紧,为的是防止小孩外出。
“上床不到一分钟,我就能睡着。”有小孩笑着说。不过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彭措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有一点辛苦,课堂上容易犯困。但是影响不大。”
斯诺克学院里,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基础也高低不一,有人此前从未接触过斯诺克,有人已在世界赛场崭露头角,袁思俊曾获得过世青赛季军,赵心童去年赢得过一项世界业余锦标赛亚军,他们都手持外卡参加过职业比赛,13岁的何文翀则刚刚拿到了中青赛少年组的冠军。
除了本土少年,还有来自海外的求学者。一个超龄的韩国台球爱好者,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练球的场所。另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少年,正在跟学院联系,希望能够前来学习。
看着丁俊晖打球长大的少年
王煜东家在北京,去年夏天初中毕业后,他就终止了学业。“快要中考的时候,报纸上说有个斯诺克学院在招生,我就来了。”
这个15岁的少年,长得白白净净,戴着眼镜,声音很轻,但语气坚定。“我只在快毕业的时候跟同学聊过,我要去打斯诺克。周围跟我作同样选择的人不多,他们都上好学校去了。”王煜东面无表情,看不出有羡慕的痕迹,“我就是喜欢斯诺克,我每周回一次家,周六晚上练完球出发,到家已经很晚了,周日再来。邻居们怎么议论我?我不知道。”
王煜东说,自己是看丁俊晖打球长大的。2005年丁俊晖获得中国公开赛冠军,激起了无数少年对台球世界的向往。目睹榜样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坚定了王煜东走职业的道路。“我来打球,算是一种冒险。像丁俊晖这样能成功的很少,但选择了这个,就相信自己吧。我觉得不会后悔,起码这半年我没有后悔过。家里人都很支持我,当初就是我爸给我在这里报的名。”但杂念有时难免像菜地里的草一样,悄悄冒出头来,“练烦了的时候,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就怀疑自己,但最后还是静下心来说服自己,不能这样,还得打。”
放心留下孩子的父亲
南都记者与王煜东聊天的时候,旁边球桌有一个少年,正一脸严肃,重复练习“十字”,旁边一位中年人不时站起身,为他一遍遍地摆好球。这是常旭东和常冰玉两父子,前一天晚上,他们从乌鲁木齐赶来。
常冰玉今年11岁,之前练过两年斯诺克,但并不是斯诺克学院的正式学徒,一周前他获得了中青赛深圳站少年组的冠军,良好的表现被斯诺克学院教练张东涛看在了眼里,在对方的邀请下,常冰玉来到了北京。“我让他们过来看看这里练球的环境,下学期是否留在这里学,由他们来决定。”张东涛说。没想到尚未练满一天,常冰玉就舍不得走了。
“我呆两天就回去,去办转学手续,小孩就留在这里,先练几天,过完年再过来,继续打。”父亲常旭东坚定了信念。他是一名地质勘探队员,“在家里,小孩老看斯诺克比赛,我也管过,但是管不了。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现在小孩想打球,条件允许了,我一定会支持他。”在乌鲁木齐,常冰玉上到了六年级,而且“成绩不错,班上前三名”,但是,他们决定今后将重心转移在斯诺克上面,舍弃学业,常旭东并不认为这是冒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他比较内向,张老师觉得这个性格适合练球,以后就以练球为主了。”这里既能练球还能读书,把孩子留下来,常旭东很放心。
有人进步有人退出的现状残酷
中国号称有六千万的台球受众,但丁俊晖只有一个,中国大部分职业斯诺克球员还无法做到名利双收,不断有人加入竞争,残酷的现状不禁让人为学员们的前途捏一把汗。对于未知的前途,王煜东并不担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吧,虽然说竞争激烈,但最关键是看你自己。”
冒险尚未进行到底,有人选择了转向,这个学期,几名学员中途离开。“有一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上了大学,然后休学过来,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走了。还有一个小孩,性格比较内向,经常跟别的孩子产生冲突,球打得也不是很好,家长觉得还是领回去继续学文化课比较好。”负责后勤保障的学院副主任魏春龙透露道。
坚持下来的学员,都取得了不同的进步。“那个韩国的青年,虽然语言上存在障碍,但几个月下来,我们教练认为他的(单杆)能力涨了30多分。”学院副主任魏春龙说。彭措表示:“我觉得自己进步挺大的,教练对我悉心指导,我刚开始来的时候,训练中打蛇彩,打不出来,觉得很难,后来练了一段时间,只用了半个月吧,就能清台了。”
打得越好学费越少的学制
休息区的沙发上方,张贴着亨德利、奥沙利文[微博]和丁俊晖的大幅照片,走职业道路,拿到冠军,是这些斯诺克学徒的共同心愿,而他们近期的目标现实并且清晰——— 升级。
第一学期,所有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一个学期之后,他们要进行分班,根据球技,分进初级、中级和高级班。最现实的差别,是每个班的学费不一样,第一学期,每个人的学费都是4 .5万元,分完班之后,初级班不变,中级班学费减半,高级班完全免费。分班的标准,则是本学期队内联赛排名,每个月都有一轮联赛,五轮过后积分相加,排在前8名的学员升入中级班。
“打进中级班,就可以省点钱,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彭措和王煜东都是刻苦训练的孩子。“第一次打了第一,第二次第三,第三次没打好,第九,目前总排名第3。”这是彭措前三轮联赛的成绩,升级在望。家长常旭东也将目光放在了日后的升级上:“在我们那边球房练球交得少,一个月交六百块钱。这边第一学期是有点贵,但后面是跟成绩挂钩的,打得好就不贵了。”
1月16日,学院放假,十来个小孩留了下来,大年初二要上中央电视台录制一期节目,他们在为此作准备。彭措打算独自在北京过年,有空多练球,“赵心童只比我大五个月,他已经能打职业比赛了,我想尽快赶上他,争取两年之内打上职业。”王煜东也不打算闲着:“假期还是以练球为主,争取早点提高水平,冲进中级班,然后出去打打比赛,挣点钱。”
教练
独具特色的协作与竞争
斯诺克学院目前有4名教练,各自有着不错的履历。教练组组长蔡剑忠[微博],曾是全国冠军,中国斯诺克集训队教练,还曾担任过丁俊晖的教练;庞卫国曾经数十次夺得全国冠军,担任中国斯诺克集训队教练,新秀吕昊天就是其得意弟子。另外两名教练徐鑫健和张东涛,都是圈内的知名人士。此前,庞卫国开过台球俱乐部,蔡剑忠举办过培训班,最终都抽身而退,当起了斯诺克学院的专职教练。
“我们有最优秀的训练设施,也有最顶尖的教练。”院长刘铮自豪地说。此外,外教也逐渐进入,在世台联的支持下,去年10月,英国知名教头安德鲁来到北京,为初级教练员培训班做指导。
“这种教学机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我几位教练都各自开过培训班,但办学院跟培训班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正规的斯诺克学院,由官方出面,有众多教练,国内还是第一家。我们以前也请过老师教文化课,但老师人数少,而且无法跟正规的学校结合。让喜欢打斯诺克的年轻孩子既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能够补充文化知识,这是斯诺克学院的一大优势。”蔡剑忠评价。
学院训练馆的墙上,贴着一张教练出勤表,密密麻麻,打满了钩。几位教练像巡视员一样,在台球桌边来回穿梭着,看到动作不规范的家伙,便上前指点几句。“不好带,这么多小孩,每个人个性都不同,众口难调。”张东涛摇摇头。蔡剑忠的感受是:“公开招生,没有设置门槛,大部分学员基础较弱,接触的时间长短不一样,之前练球的环境不一样,导致有些人能力不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里,教练之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蔡剑忠和徐鑫健一组,庞卫国和张东涛一组,各自分管一批队员。“之前都是单兵作战,我自己办培训班,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有限,现在几个教练集中在这里,大家能共同想一些办法,或者帮助一些学员,能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毕竟现在这种形势招收起来的学员人数会更多,相互之间激励的形式也能够帮他们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蔡剑忠说。
协作带来进步,竞争则关乎收入。教练的薪水由固定工资和奖金组成,学院有明文规定,学员去外面打比赛获得名次赢得奖金的同时,其教练也有奖金进账。刘铮说:“这是教练员之间的竞争机制。我是告诉教练员你们得努力工作,中国台球协会和我们付费用给你们,你们要把心思放在自己教学上,教学靠什么呢?出成绩。”
此外,学院还设立一个特殊的机制———担保。“很多孩子可能很有能力,但是他没有经济实力来学习,我们不能扔下这些孩子不管,我认为斯诺克学院是有义务帮助那些有天分的孩子成长起来。但具体如何办呢?我给我们的每个教练员一个‘保’的名额,如果你认为这个孩子足够优秀,你就保他,没问题,学院可以免去他的学费。比如袁思俊,就是我们徐(鑫健)老师保的孩子。但如果这个孩子成绩不好,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刘铮表示。
院方
盈利不是目的 未来不只办学
“我们创办这个学院,目的不是盈利。”中国斯诺克学院院长、瑞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铮这样说。
此前,世界台球联合会在全球共设有两个官方授权斯诺克学院,但最负盛名的谢菲尔德学院在2012年倒闭,目前只剩下泰国一家。
“泰国的那个学院,我们今年(2013年)考察了一下,他们那边现在是十个人左右,一共6张球台,规模小,师资力量都不如我们。”刘铮很自信。
谢菲尔德学院曾是斯诺克的殿堂,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机构,是众多球员培育梦想之地,最多的时候,那里有30多名学员,十几个人常驻学院,丁俊晖、梁文博[微博]等中国球员都长期在那里练球。但在英伦斯诺克市场日渐萎缩的背景之下,盛极一时的谢菲尔德终究黯然落幕。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斯诺克市场的蒸蒸日上,当这片土壤足以滋养全球的斯诺克球员,丁俊晖的成功不断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少年时,一个拥有官方授权的斯诺克学府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初我们和中国台球协会共同打造这个学院,提出的第一条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刘铮认为,“如果以盈利为目的的话,你教育的模式、管理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的核心放在了培养人才,专注于培养青少年,就是为台球运动输送人才,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为世界职业队伍输送人才,这是我们现在定的目标,未来也将会是这样。”
斯诺克学院同时还是中国台球培训基地,每逢国家队比赛之前,丁俊晖领衔的斯诺克队、潘晓婷[微博]为首的九球队都在这里集训。
支持学院运行的,是瑞盖公司,最近几年,这家公司一直致力于鹰眼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已经推广至台球和网球赛场,而且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与世台联的官方认证。瑞盖公司派出五名员工,专门为斯诺克学院服务,每晚轮流值班,直到9点半左右,最后一名学员训练结束。
“我们学院现在不挣钱,一个小孩一个学期下来的费用估计是2.7万元,其他的人力成本还不算。虽然第一学期交的学费多了点,但只要你打得好,进入了中级班学费就能减半,高级班免费,到外面打比赛还有奖金,只要你够水平,三个学期下来,实际要交的学费是很少的。”
虽然开班仅仅一个学期,但斯诺克学院已经有了更大的计划。“很多地方想做我们的分院,我们希望能在各省开展起来,一个省建一个。”刘铮透露,他们还有进军谢菲尔德的“野心”,“2013年我们去了英国实地考察,与当地市政厅合作,准备开发那里的市场,现在的想法是,我们要在那里建一个世界斯诺克博物馆,全球运动员的考级、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认证,今后都将集中在那里进行。它将是全球斯诺克的核心,不出意外的话,2014年6月份就可以正式成立运营了。”
这是一幅恢宏的蓝图,刘铮踌躇满志:“在中国创办斯诺克学院不是终点,我们其实是刚刚起步。”
专题采写:
南都记者 徐显强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