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畅 2013年是中国沙排新奥运周期的起步之年,也是全运会年。以全运会为分水岭,之前,中国女沙“一姐”组合薛晨和张希在世锦赛上历史性夺魁,创造了中国沙排的新纪录;全运会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16岁小将夏欣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沙排未来可期的新希望。可以说,2013年算得上是中国沙排的突破年。
全运战略催生“无敌组合”
在辽宁全运会之前的2013年大半年时间里,中国沙排国家队是在“全运战略”指导思想下,与地方队共建的形式存在。像前几个全运会年一样,以往中国沙排队多对固定组合被拆分,原国家队选手与各自地方队搭档组合,身披国家队战袍出战多项世界大赛。
此次“全运战略”催生了一对“无敌组合”。作为中国女沙“一姐”,薛晨和张希虽然分别来自福建福州与江苏南通,但在辽宁全运周期中,江苏积极与福建沟通,最终让薛晨代表江苏出战辽宁全运会。薛晨/张希的组合无疑在国内女子沙排领域是无可匹敌的,在辽宁全运会女子沙排比赛中,薛晨/张希毫无悬念地登上最高领奖台,且全部比赛不失一局,这对“无敌组合”实至名归。
与女子组合毫无悬念相比,全运会男沙比赛的争夺却异常激烈。其中上海组合高鹏/徐林胤、江苏组合吴佳欣/吴鹏根、福建组合李健/陈诚以及辽宁组合张立增/李焯新等均经历了较多国内、国际大赛洗礼,经验和实力相差不多。最终东道主组合在家门口异军突起夺得冠军。
“全运战略”对于中国沙排项目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国家队与地方队在半年时间的共建工作中,全国绝大部分优秀沙排选手得以共用国家队的训练资源。而以地方组合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的方式虽然客观上让中国沙排队在全运会前的几场世界沙排巡回赛、大满贯赛中未能取得突出成绩,但毕竟也让更多的年轻地方选手得到了难得的见世面及练兵机会,也有利于国家队教练组广泛地考察、观察国内选手。
频创纪录 中国女沙带来惊喜
2013年,中国沙排的最大收获仍来自于女线。在这一年,中国沙排收获了世锦赛“一冠”和一“小花”。
2013年7月1日至6日,两年一届的沙排世锦赛在波兰旧克罗奇采举行。中国女沙组合薛晨和张希低开高走,在小组赛两胜一负仅以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三身份晋级复赛后,却充分发挥搭档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默契配合与大赛经验,最终一路杀进决赛,并在决赛中以2比1击败德国组合博格/布特。薛晨/张希在为中国夺得历史上第一个沙排世锦赛桂冠的同时,也打破了世锦赛女沙金牌全部由巴西、美国选手垄断的历史。
在全运会后,中国沙排队进行了人员调整,张希由于自身的原因选择淡出国家队,让她与薛晨这对配对多年的金牌组合不得不拆对重组。与薛晨搭档的是来自于新疆的16岁小将夏欣怡。就当人们对这对全新搭档能否成功将信将疑时,夏欣怡和薛晨就连夺世界巡回赛普吉岛站和德班站两个冠军头衔,夏欣怡也成为了国际排联沙排世界巡回赛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刚刚崭露头角就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纪录,夏欣怡当之无愧为中国沙排2013年的最大发现。
翻开中国沙排2013年的成绩单,中国女沙组合整体表现仍可圈可点,其中中国组合夺得一项世锦赛冠军和一项亚锦赛冠军,共获得福州、普吉岛和德班三站冠军,获得大满贯赛格施塔德站的冠军及上海金山站第五名,最差战绩是厦门大满贯赛的第九名。与女子相比,中国男沙的2013年显然平淡许多。在世界巡回赛福州站和大满贯厦门站,中国男沙组合最好成绩仅是并列第九名,巡回赛德班站则获得并列第五名。在武汉进行的亚锦赛中,哈力克江/李健获得季军。可见,在徐林胤/吴鹏根拆对之后,中国男沙目前还明显缺乏一对有实力的领军人物和真正“王者”。
反思:如何把沙排做大做强
回首2013,佳绩与收获并不能让中国沙排界沾沾自喜。在这一年,中国沙排队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运动员的流失。其中张希、徐林胤和吴鹏根等参加了两届奥运会的老运动员在全运会后由于年龄和伤病等原因淡出国家队,曾被视为女沙希望之星的张常宁也因各种原因暂未回到国家队。老运动员的退役有其规律可循,需要国家队教练组未雨绸缪做好新老交替工作,而年轻运动员的流失问题则需要国家队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制度化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
中国沙排队目前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尖子运动员数量较少。目前,中国女沙仅有薛晨及其搭档张希或夏欣怡一对堪堪称得上尖子的组合,中国男沙则仍旧陷于无领军人物的不利局面。这种现象让中国沙排选手们在世界比赛中难以实现集团优势,在训练中也难以形成高水平对抗,不利于国家沙排队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佳绩。这从中国男、女沙2013年的诸多世界大赛成绩上已然有所反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
此外,虽然中国在2013年连续举办了世界巡回赛福州站以及世界大满贯赛上海站和厦门站等国际排联的高级别世界大赛,从数量上俨然步入世界沙排办赛大国行列,然而毕竟沙排赛事在中国还未形成完善、良好的市场运作氛围,例如已成功举办多年的大满贯北京站在2013年却因各种原因被取消,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
中国沙排的2013年过去了,如何能够在未来让沙排运动在中国真正做大做强,仍然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