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昔日中国著名的“三剑客”之一、现任中国男子花剑队主教练王海滨,带着自己的《剑之舞-王海滨自述》一书回到了家乡南京,在南京体院那击剑馆的三层小楼内进行签售。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而王海滨也是神采奕奕,风采不减当年。就着自己的这本自传,他优雅“论剑”,忆往事、说争议、盼发展,说到激动处,南京话更是脱口而出。回家的感觉,对于王海滨而言,很美妙。扬子晚报记者 张晨瑆
往事浮现眼前
“回家”的感觉真好
王海滨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这在他的自传的前一部分一直有所提及。如今常年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他,带着自己的自传回家,自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王海滨说道:“我是86年9月份来到南京体院的,现在这个击剑馆,是我们看着他建起来的。今天回到了我成长的地方,说着带着南京味道的普通话,真是无比亲切。”
前两天,王海滨刚刚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四十岁生日。昨天回到体院,人到中年的他也是相当感慨:“我从这里起步,对这里有着深深的感情。南京体院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书上面前半段一部分都在回忆体院生活,在江苏队的生活,所以今天回家乡做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现在体院这边的领导当时也都是我的队友,肖爱华[微博]就是队友之一,包括队里面所有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一些管理者,都是我们当时一起为江苏体育拼搏的一个团队的队友。今天来这儿,签名售书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来看看江苏这边的一个选拔赛,还有就是见见老朋友们。”
推广击剑项目
是写出自传的缘起
说起写这本自传的缘起,王海滨说道:“击剑在江苏是个优势项目,但在全国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项目,竞技层面江苏水平非常高,但在大众体育方面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从击剑这个项目来说的话,就比北上广差了很多。竞技体育走到一定层面也就是金牌数量的累积,后面怎么样去做?作为我们行业人来说都有责任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也是促使我写这本书的一个起因吧。”
王海滨说:“这本书,首先,这个书名也不是本名,什么叫‘自述’?说实话,本身也太年轻,谈不上‘回忆录’、‘自述’什么的,当时只是想把奥运总结给做好。但是,我觉得总结仅仅局限在一个技术层面,说实话也就专业人士或者领导看的比较多一些。因为我自己的经历也比较特殊,在江苏这边做运动员这么多年,参加了4届奥运会一直都是江苏运动员背景,作为教练员又转到了北京,进入国家队的管理层。我的这一历程,属于竞技体育从运动员培养到教练一个完完整整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结合这样的背景,再加上推广击剑的功效,这本书写出来就更有意义了。”
选拔内幕争议
“仅仅是一个回顾”
在此之前,本报就已经报道过王海滨的自传中披露了不少当年的“内幕”,地方队势力影响奥运战局,于是有了悉尼奥运会时的“张杰[微博]事件”,以及伦敦奥运前夕的“黄良财[微博]事件”,这些内幕爆出,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对此,王海滨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我觉得那些‘吸引人’的内幕在书中不是最重要的。每一次备战奥运的过程中间都是一个点,这个点可以说给领导听说给大众听,说白了这本书最重要就是回顾,回顾真实性,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其实,这些对于现在来说也没有太多意义,关键就是还原这么一个点。更重要的是后面的篇章,对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展开了思考,对这种培养体制、教练员体制展开思考。我也谈到了外教,跟我合作过的有三任外教,外教现在也是个热点问题。怎么样选外教,和外教能学到一些什么东西。还有,对选拔机制的思考。说到底,那就是一个点,通过这些‘点’能够展开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不奢望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但看看能不能有改革和推进的可能。”王海滨说。
击剑如何壮大
“诉诸市场最关键”
“论剑”过程中,王海滨也谈到了对击剑初学者的建议。“体育最终要上升到文化层面,这也是一个教育的事。小孩要练击剑第一个必须是兴趣,他如果要愿意来练,我们就不应该一开始给他们制定那么多要求,比如脚要怎么放,手要怎么摆,我的建议是要多给小孩实战的机会,击剑最有意思的就是‘打’,实战完了之后再来规范他的行为。我们要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
当然,击剑如果要发展壮大,还是需要从业者的努力。王海滨也致力于此,他的“海滨俱乐部”在北京就很红火。实际上,北京目前有三十多家击剑俱乐部,业余击剑开展如火如荼。而南京,目前还没有什么动静。王海滨说:“江苏的竞技层面很高,包括北京很多俱乐部的教练都是江苏籍的退役运动员。我觉得南京有这样的市场潜力,江苏毕竟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文化底蕴非常高。击剑需要的人文环境南京不缺,但在人的意识形态上,还需要业内人士做进一步的推广,多设计,多包装,让大家多了解。北京现在很多小学有击剑课,大学也有。这就需要跟社会各方面合作。”
王海滨最后说道:“在体制内,大家练得热火朝天并不稀奇。但击剑市场发展需要主动性,孩子凭兴趣自费去学,家长跟着,那么多一家三口出动去开心打比赛,可想而知,场面是有多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