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腾宇
羽超已办到第四年。
简言之,羽超头3年确如3岁婴孩般成长。第一年睁眼看世界,第二年初生意识,第三年学懂并运用一些基本技能,但无论有多少进步,都还只是孩提时期的牙牙学语和简单认知。稚嫩的羽超还处在一个需要四处迎合与变通、以求生存的阶段,跳脱不开“需人照看、身不由己、自主率低”的问题。要求别人为自己通盘考虑,与自己主动交流,甚至迁就自己,都不现实。一个规范运作的职业联盟尚且问题不断,在专业与职业间打转、在行政与市场间茫然来回的羽超,更难承载过高的要求。
刚满4岁的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成句已属不易,这个过程中不乏亮点,也就不要苛求他那么快能作诗成文了。因此,我们也应以一种面对3岁孩童的关爱与宽容,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共同见证它第四年的成长。
“引援扩军”等主菜早已在前一年做得烂熟,陶菲克[微博]、李宗伟、钻石组合皆登场表演,队伍与新人繁多,食客早无惊喜。此番羽超转换思路,开始为一众老饕与小白们奉上甜点,计有“改计分、3对3、业余男双参战”三份。若把整场比赛看作一首完整流行歌曲,改计分便是缩短曲子;3对3便是新编曲;业余男则是改前奏。缩赛程、改分制、增加3对3和业余男双比赛,目的无非是以最简单的方式缩短比赛时间,用最具视觉刺激的改变增加娱乐性,让当地的业余达人助阵以求更接地气。
羽超在2011年已经缩过一次时间,决出胜负后改用11分制,减少垃圾时间,纯为“电视转播”,顺带照顾在场馆备受闷热煎熬的观众,反映良好。2013再将全部比赛彻底缩成11分制,则是为了“中央台能够转播一场”,这回现场观众倒是彻底解脱了。过去动辄6个小时的漫长时光直降成不到一半,若非曾亲临现场,读者很难想象在一个闷热无风的环境中坐上6个小时是怎样的境况。
另外两则,为什么添加3对3与业余男双?目的自然是迎合观众,确切的说是迎合这样的观众,即到现场感受氛围、近观国手、支持亲朋的需求大于仔细观察和分析,对娱乐性的需求大于竞技本质。3对3的高速互砍互抽、集中展示过人的速度力量,业余男双“真实可感、高投入度”的特质,都能够让在场观众提升观赛感受。
这些改变照顾了转播需要,照顾了好热闹、爱刺激、图安逸的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运动员的身体,却很难照顾到所有人的心情。林丹在赛后表示:“羽毛球[微博]其实还是有观众基础的,赛事的精彩程度才是关键。11分制我感觉还是太短,观众不过瘾,球员也很难进入状态。我还是希望改回21分。”“只要比赛好看,观众愿意花9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看的。”
林丹是特殊的。无论是球还是人,他都能吸引不少人趋之若鹜。而能够看懂并珍惜林丹的球迷,同样不愿意看到他的表演时间减半,李宗伟、风云等名将亦是如此。我倒有个想法,不如改由裁判长指定每场其中一盘采用21分制,余下的仍按11分打。这“其中一盘”不用说自是林李碰面、风云打亨山、李雪芮对撼王仪涵之类拉票房的好戏码。如此一来,表演归表演,欣赏归欣赏,锻炼归锻炼,对抗归对抗,各取所需,或可一试。
回归竞技本质谈,羽超对于年轻人来说意义非凡。平台对一个人的成长的意义有多么巨大,无需赘述。在此平台中遇见圈中最高水准之人,与之交手,更是幸事一桩,八一队小将吴昕便是一例。我能够猜想他在接到教练“你代替林丹去打李宗伟”的指令时,双拳攥紧、汗毛狂竖的样子。同行写当时场景:“由于通知的仓促,他没来得及向队内的老大哥林丹请教如何应对李宗伟。”知道怎么打又如何?面对常态下的李宗伟,吴昕必须追着跑才能勉强赶上,而且几乎每一个球都超出预判,不在掌控之内。李宗伟一加速,两个人的球的质量和份量完全不在一个层级。第一局7比2后的一分:第一拍,李宗伟偷发后场将吴昕晃开,吴昕勉强后退将球够到并拉回;第二拍,李宗伟顺势起跳,假动作收吊直线,吴昕又吃了晃,趴着勉强把球捞过网;第三、四、五拍,李宗伟用拨对角、轻吊网前两招铺垫,再接一个关键的反拍假动作撩后场,吴昕慌乱之下连落点都预判不准,多垫了两步才把球拉回来;第六拍,李宗伟早在头顶区候着,一拍重杀,吴昕无力招架。
身体、技战术、意识和胆识的差距贯穿始终,但并非无法抹平。赛后吴昕连呼“李宗伟太强”,但挑战和赶超的种子也会在他心中种下,生根发芽,直至茁壮。过去省队的年轻选手多数耽于埋头苦练,缺乏良好的展示平台,缺乏与最高水准运动员竞技的机会。若有一次,终身受益。若有所得,有所长进和突破,更是我国羽坛之幸。
任何一个联赛的发展都难以一步登天,市场和时间都现实得很。目前的羽超还到不了你我想要的高度,它正在不断地妥协、挣扎和困顿中前进。如果平视还有困难,那么不妨蹲下来仔细瞧瞧,然后与它一同慢慢站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