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李萌
1910年,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传授武术的团体——精武体育总会。如今,为了复兴精武体育文化,上海市虹口体育馆于昨日正式更名精武体育馆。更名后,体育馆的功能不改变,但将为精武精神传播和体育武术活动提供场地。
就现状来看,上海地区“拳脚有功夫”的市民数量非常有限。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会员制至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累计吸纳会员6000余人。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著名武术家王培锟表示,没有群众基础,武术的技艺和精神就将湮没。
另有声音认为,像精武体育馆挂牌这种由政府推动复兴精武精神的做法,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为了传播精武精神,精武体育总会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在虹口打造一个精武文化产业街区,并开展系列推广武术的活动,并为“精武”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精武总会已经完成一套时长4分钟的成人拳操,集合精武体育最有代表性的招式,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接下来还将编排一套适合青少年的精武操,向中小学推广,让这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承。
全国125个拳种半数失传
上海是百年精武文化的发祥地。1910年,由爱国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精武体育总会,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宗旨,曾经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范。
1920年起,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就着力拓展海外影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多个精武体育会。
“将虹口体育馆更名,是传播精武体育文化的一种方式。”虹口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颜建平昨日表示,传承精武文化除了应带动全民参与,传授民众强身健体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领悟“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神。
在昨日举行的“2013年精武体育文化高峰论坛”上,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培锟表示,武术馆、协会及基地、体校等平台,都成为武术传播的主要渠道。精武体育也已经纳入国家体育的范畴内进行推广。但在中小学校,精武武术推广还不够深入。
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会员制至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累计吸纳会员6000余人,目前在各区辅导中心参与活动的市民人数大约8000人。
放眼全国,除了少林等知名流派,更多武术门类面临着存亡危机。王培锟透露,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曾对民间武术门类进行归总,最终认定有125个拳种,目前仍在传播扩散的仅有60余种。
虹口大力复兴精武文化
精武“落户”虹口并不突兀。历史上的虹口是“五洋杂处”之地,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民族资本家以无偿财力支持爱国人士,因此拥有发展精武会的基础和条件。直至目前,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办会地点仍在虹口。
因此,虹口正在大手笔复兴精武文化。虹口区政府有关人士直言,希望精武体育发扬光大,并用精武精神丰富虹口文化内涵,为区域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契机。
在实际操作中,虹口区政府对精武体育总会一贯表示出支持。曾任虹口区委书记、区长和区政协主席的卢丽娟,担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理事会会长;现任虹口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颜建平现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2012年开始,该区区委书记吴清多次听取精武工作汇报。他强调要把精武工作作为虹口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
未来,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计划用5至10年,在虹口区打造一个精武文化产业街区;曲阳公园也将在近期正式改名为精武体育公园,四川北路与邢家桥路之间一段的东宝兴路还将更名为精武总会路。
2014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将为“精武”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还计划以虹口为基地承接世界武术博览会。
霍元甲故乡改名精武镇
事实上,除了上海虹口,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借精武文化发展地区文化甚至城区建设的案例。经天津市政府批准,霍元甲故乡天津西青南河镇自2009年2月更名为精武镇。
近年来,精武镇先后开放霍元甲故居、修建霍元甲陵园、成立霍元甲文武学校,还特别在中心城区预留了2平方公里土地,用于精武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搭建国际武术、精武文化交流的平台。
经过几年发展,原本并不出名的小镇城市建设已经出现巨大的变化。但近年来,也有居民致信当地政府称,精武镇发展相对混乱,社区缺少总体规划。
“政府不应过多参与”
政府的力量投入至民间体育文化、社团组织中,无疑会为后者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可用资金。在类似的社会项目中,政府和民间社团各应扮演何种角色?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章友德教授强调,眼下社会组织门类多样,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扮演“裁判者”,“过多参与某类或者某个社会组织、项目的推广,对于其他组织或项目就有失公平。”章友德直言,政府参与过多,并不利于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
“无论文化、体育还是其他门类的社会活动,应该交由民间搭台,民间唱戏。”他说,中国各地城市发展脉络同质化严重,政府应该持有创新思维。
另有网友认为,类似政府参与社会组织的做法,其效果有好有坏,精武体育馆挂牌,对精武精神的复兴有多大帮助、能否激励更多国人习武健身,其效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