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基仁:全运会不该是迷你奥运会 必须消除唯金牌论

2013年10月17日13:50  东方早报

  编者按

    距离第12届全运会结束已经一个月有余,但围绕全运会如何改革的话题和争议依旧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为此本报特邀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资深媒体人汪大昭[微博]、《第五频道》主编杨旺等资深媒体人,共同探究这项中国最高水平赛事的出路。我们讨论全运会,但不只是全运会,我们所触及的其实恰是中国体育改革矛盾中心的种种不适。

  在辽宁全运会闭幕日,我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全运会本身则要重举改革旗帜,重聚改革共识,重铸道德文明价值观。

  对于1959年创立的全运会,改革,无疑已成为当今最普遍的呼吁和最重要的主题词。

  不该是“迷你奥运会”

  现在大家都在说“中国特色”,但我感觉全运会恰恰缺乏这种特色。

  当今全运会是一个浓缩版、国家版、迷你版的“奥运会”。虽然参赛选手是清一色的中国人,但除了武术,所有项目都是奥运会、冬奥会项目。这就造成了一个弊端:凡是奥运项目,即使国内群众基础差、水平低,也能安身于全运会,获得国家和地方体育财政的“输血”;凡是非奥项目,哪怕竞技水平和受欢迎程度再高,也只能被排斥于主流体系之外,盛衰由己。

  在现有体系下,国际奥委会[微博]加什么项目,我们就大力开展什么项目,而不管是否成本昂贵、是否水土不服。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不仅处处被动,而且与中国作为经济、文化、体育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如此下去我们永远也不能占领体育文化制高点。

  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具有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条,下决心为全运会“瘦身”。我个人认为,全运会设项应该减少一些中国老百姓不喜欢、群众基础不好、竞技水平较低的奥运项目,同时把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开展较好的项目请出全运会,让职业选手心无旁骛地征战国内联赛和国际职业赛事,做大、做强我们的职业项目。这样,一方面,扶持国内职业联赛;另一方面,全运会改革也能从根子上达到“瘦身”、“节俭”的目的。

  李娜[微博]已经与全运会告别,即使将来不见彭帅、郑洁、易建联[微博]等,多少会降低赛会的精彩程度,但如果吸纳了丁俊晖[微博]、侯逸凡[微博]、古力,不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增加了全运会的吸引力吗?

  建立筹办“标准”体系

  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国际组织对制定大型赛事的标准极其重视,把它作为一切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在揭晓奥运会举办城市之后的一小时左右,国际奥委会都要与七年后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签订一份苛刻的《城市合同》,事无巨细都考虑得严丝合缝,以保证每届奥运会都办成一次“合乎标准、高质量”的运动会。

  因此,举办奥运会、世界杯,举办城市都是“戴着镣铐跳舞”,只能在极有限的自由度内发挥。这些外来的标准虽然让承办方觉得碍手碍脚,但最大的好处是保证奥运会、世界杯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尽可能减少纰漏。

  但国内举办全运会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四年一次,圣火熄灭,这届全运会就到头了,一切经验和教训都束之高阁。由于缺乏标准,下一届全运会,另组班子,另起炉灶,从头摸索,难免多花成本、多走弯路。尽管每次也都会有取经和讨教,但毕竟是两套人马,效果会大打折扣。

  国家体育总局虽然是全运会的主办方,但在运动会的具体筹办方面并无大的决策权和否决权,大多只能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要求,而这些意见和要求缺乏约束力,使其很难及时纠正赛会举办中的一些不足和偏差。

  因此,应从国家层面进行协调,赋予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主办方应有的权限,并与承办省市签订具有法律至少法规效力的《城市合同》,制定并监督举办省市严格按照合同筹办全运会。

  重塑价值观

  在辽宁全运会上,我们看到了匪夷所思的荒诞一幕:在女子橄榄球决赛中,球场中央是枯立静观的北京队球员,旁边是山东选手在攻陷不设防的城池。在胜之不武的尴尬情形下,山东球员缩手缩脚、例行公事地一次次进攻得分。北京橄榄球队这种消极比赛已近乎罢赛,是对体育的嘲讽和背叛。

  我们不禁要问,一些体育人何以到了无所顾忌,对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尊严可以完全视若无物的地步?问题虽然出在北京橄榄球队身上,根子却来源于国内体育界扭曲的价值观。一些体育人毫无敬畏之心,他们的眼里只有金牌,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尊严则都属虚幻。

  “在竞技场上,金牌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正是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写照。为了金牌,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影响、不顾后果,而我们的体育体系,有很大一部分恰是在顺应、保护、鼓励这种错误价值观以及在这种理念驱使下所产生的一些错误行为。

  在伦敦奥运会发生中国羽毛球[微博]女双消极比赛后,国内还有不少人为之开脱,美其名曰“规则允许”,管理部门当时允诺的“处理”最后也不了了之。在错误舆论的纵容下,一些体育人便认定“金牌就是护身符,金牌就是话语权”,从伦敦到沈阳一再上演丑陋一幕。

  全运会如果不消除“在竞技场上,金牌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这种错误价值观,类似的消极比赛甚至更丑陋的现象便会层出不穷。无疑我们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健全制度,从严管理;另一方面,要重塑价值观,让运动员和社会大众都认识到:金牌要争,但更要捍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尊严;眼里只有金牌并不择手段抢金牌的全运会,是没有希望、没有价值的赛会。

  (作者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许基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