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排球运动应按规律发展 基础化长盛不衰才是纲

2013年09月23日07:06  中国青年报

  中国女排[微博]在刚刚结束的亚锦赛上先后负于泰国队和韩国队,最终名列第四,创造了1975年参加亚锦赛以来的最差战绩。两天来,业界对中国女排的惨痛失利进行了各种分析和总结,除了队员年轻、基本功差等中国女排自身原因外,有关中国排球项目的青少年普及度不高、联赛职业化水平低等薄弱的基础条件,又一次被人诟病。中国女排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步入快速下滑通道以来,中国排球运动的薄弱基础亟待改变已是业界共识,但除了女排主帅接二连三地更换之外,排球运动的基础发展却迟迟不见改观,而这才是中国女排难以复兴的症结所在。  

  资深排球教练陈刚[微博]表示,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可以用“职业化立竿见影,基础化长盛不衰”来诠释。这也是集体球类项目实现快速、长远发展的共同特征。遗憾的是,现在中国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基础化都是短板,尽管中国女排在近30年来经常在世界排坛名列前茅。

  在资深排球教练林榆廷的记忆里,他在上世纪60年代上小学时,不少学校都有排球队。但现在除了少数省市的个别学校之外,还有多少学校可以像几十年前那样,为喜欢排球的学生创造参与排球运动的条件呢?

  中国排球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联赛职业化改革,十几年过去,联赛的职业化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另一方面,原本作为举国体制优势体现的全国排球教练、运动员的大集训,也在联赛职业化改革之后停止。“联赛职业化没有进展,还把中国女排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好传统和好经验给丢了。”林榆廷对记者表示,因为中国排球界原本钻研、学习、注重细节和相互提高的氛围逐渐消失了,急功近利就成了自上而下的共同特征。

  近10年来,中国排球运动员选材高大化愈演愈烈,从国家队到地方队、从成年队到青少年队,无不如此,“运动员选材高大化是中国排坛急功近利的最直观体现,身材高大的队伍确实有网上优势,多用身材高大球员也是提升队伍实力的最快办法,但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不再受到重视,队伍一味追求高度,技战术特色也被抛到脑后。”林榆廷表示,中国女排原本强调的是,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但现在的风气是,求速效,只要眼前成绩。

  女排精神的时代烙印深深刻在一代国人心中,使排球成为中国人投入感情最多的体育运动之一。排球的群众基础不应该差,学校的普及开展也可以做得更好,不过,像陈刚、林榆廷这样的资深排球教练如今多数赋闲在家,“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排球的成长,因为只顾自己,急功近利。市场需要培育,基层需要指导,我们退休的教练和从专业队退出却闲居在家的人,在全国成百上千。”陈刚表示。

  在中国女排成绩持续下滑的这几年,中国排协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排协的“行动”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更多是频繁更换女排主帅。

  寄希望于一名教练把一支队伍带出佳绩,却忘记了一支队伍依托的是整个运动项目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

  就排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学校普及问题,陈刚表示:“国家要重视群众体育运动,百姓健康比金牌重要!而官员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教育部门与排协的全面合作。”

  至于国内排球联赛,林榆廷认为,当前仍有很多需要改革之处,“排球联赛现在没有钱,鲜有关注度,排协要想办法解决,比如缩短常规赛程,延长对抗性更强的季后赛;推动自由转会,哪怕在改革初期,球员可能会大量流向有钱的几家俱乐部,但也可以保证几支强队之间的比赛质量,提升联赛的观赏性”。

  在中国排协为中国女排频频换帅并下达奥运任务时,推动校园排球和提升排球联赛质量本应是一起抓的工作,但前者却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

  从国家队夺取奥运成绩,到地方队夺取全运成绩,“用金牌来统领整个体育运动的发展,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王宗平教授向记者表示,“今年的全运会上,三大球项目的金牌、奖牌以3倍计算,并增设小年龄组。这样一个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激励政策,看似是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对三大球的重视,实质却是让三大球在‘金牌至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只有金牌才能驱动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才能促使地方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没有金牌就没人重视,这难道不是偏离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宗旨、偏离了奥运精神吗?”王宗平表示,“仅就全运会三大球的多金政策来看,体育主管部门不是没有改革,只是这种改革已与一个运动项目正确的发展道路背道而驰了,金牌被强化、权力被集中。近些年来,包括排球在内的三大球项目的改革趋势就是这样。但实质上,像三大球这样的集体球类项目,最适合的发展道路是社会化,是体育主管部门的放权。”

  金牌不是目标,更不是万能的,但在从国家体育总局到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再到地方体育局这条体育行政权力链条上,金牌看上去却是万能的。

  本报记者 慈鑫北京9月22日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