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汇泉广场东侧的天泰体育场,其前身是始建于1933年的青岛体育场。从上世纪30年代的奥运情结,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民运动,再到日后成就青岛“田径之乡”的美名和如今的中能足球队主场,不同的体育传奇在这里轮番上演。80年过去了,虽然经过整修,这里已经模糊了本来的面貌,但它承载的那些往事却永远无法磨灭。
■1933年,梦想之始华北之机,奥运之缘
1932年,正在河南参加第16届华北运动会的宋君复有些忧心忡忡,其实比赛场上,青岛队员十分争气 ,这让作为“特别市”参赛的青岛队总分已跻身前三 。然而,一想到此行另一个任务——为青岛争取下一届华北运动会的举办权,宋君复便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按照盟位的排次,下一届华北运动会本应该由山西省承办。为此宋君复在执委会上极力争取。他提出青岛虽因被德日占领而加入盟会较晚,但这座城市却占尽了办体育的“地利与人和”。“依山濒海,四季温和……而青岛国术馆是政府创设的全国唯一官办武馆,为市民强身健体的公益体育事业,是其他省市所没有的。再者,青岛不仅有东亚第一的海水浴场,还有东亚第一的游泳运动员……诸位如有兴趣,可翻翻《北洋画报》便可对青岛的游泳运动有个大致的了解。”最后,他慷慨激昂地说道:“青岛如果能获得承办下届运动会的殊荣,市府已承诺在汇泉湾畔修建华北最大的万人体育场,为华北体育,增一光辉!”
宋君复口中这座“万人体育场”,便是日后的青岛体育场。
“当时宋君复争取了很久,但是,执委会觉得青岛没有大型体育场,加入时间也太短,还是想把承办机会给太原。”青岛市体育局调研员张冬青介绍,如果当时的青岛争取不到那次运动会的承办权,青岛体育场是否还能修成,青岛体育事业能否还有日后繁盛都是难以估计的,但历史却给了青岛这个机会。原来 ,开封会议以后,山西骤发大水,太原城一片汪洋,当年10月,山西省政府正式回应执委会:“本省水灾过重,太原近正排水工程,定于明年六七月间举行之会期,深恐筹备不及。”这时,执委会想到了之前志在必得的宋君复,想到了那座年轻的海滨城市——青岛。
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对此十分支持,随后,青岛市政府在汇泉跑马场东部特批土地760公亩,投资19万开工建设举动场馆,张冬青说当时的体育场就是奔着“华北第一”的规模去的。“宋君复参加过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运动会,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他作为教练带着刘长春去参加了田径比赛 。当时刘长春连预选赛也没通过,但算是在世界上正式露面了。而且宋君复拿到了洛杉矶体育场的设计图纸,青岛市体育场就是按照这个体育场缩小后修建的。”于是,这样一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运动会便在各种机缘中形成了。
■2013年,风雨80载成就“田径之乡、足球之城”
1933年6月,青岛体育场正式竣工,并于当年7月成功举行了第17届华北运动会。当时的体育场不仅包含主场地1处 ,还附属建有网球场6个、排球场4个、篮球场2个。其中主场整体呈椭圆形,内部有环形跑道,中间空地设计为可供足球等比赛使用的场地,其规模“涵纳华北运动会的全部比赛之项目,观众容积15000人”,而在15级看台的下面,还有可供运动员休息的房间。北向高大的正门分为三层,大气壮观,此外还有东西两个边门及十一个看台门。运动场围墙外围用黄褐色的石头砌成,围墙顶端设计成垛墙的形态。在日暮的阳光中,体育场彷佛一座古老的城堡一般,一时成为华北乃至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体育场。
青岛体育场修成后,成为青岛市第一个大型体育场所,这里的体育运动得以推广开展,全市的各种体育比赛都在此举行。之后的几年内,青岛参加过第18届华北运动会、旧中国第6届全运会的选手以及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选手也是在此训练的。从1946年开始,这里年年举办全市的中小学运动会,而政府机关和企业的职工运动会以及全市的足球、篮球比赛也多次在此举行。生于1940年的卜振文依然记得小时候这里的热闹场景。“感觉当时天天搞运动会,最主要的是学校在这搞,大喇叭天天放,你都不用进去,只要经过那就知道里边在办比赛。”他回忆说,1949年后,这里曾短暂驻扎过解放军部队。“人不是很多,他们在里边驻扎训练,我还进去看过,正好看见他们晾被子、洗袜子,我还和他们说话呢。”而军事单位不久便撤走,这里很快恢复成全市最重要的体育场所,而且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新场馆的出现,这里被改名为“青岛第一体育场”。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全市中小学运动会、职工运动会依然在此举行。之后,这里不仅举办过多届省运会、全运会分区赛外,还接待过英国伊丽莎白足球队、美国第七舰队足球队,丰富的体育活动也为青岛赢得了“田径之乡、足球之城”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活动更加高涨,国家的、省级的、市级的、单位的都在这搞,虽然陆续有了第二体育场,第三体育场,但人们还是愿意到这里来。”现任该体育场场长的刘新民拿出今年9月份的场地使用安排表说:“你看,这个月除了中秋节那几天,都订满了。有银行的职工赛 、中超的足球赛 、机关单位搞的运动会……都排满了。一般要在我们这搞比赛 ,得提前半年才能订上场地。”从小在体育场附近长大的他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小时候学校来这开运动会,我们就跟放假了一样。体育场外边有扎棚子摆摊的,5分钱的面包我买上两个。看一上午运动会,然后去中山公园玩一会,接着回家,那时候感觉真是太好了。”
1985年,为了迎接第25届亚洲足球锦标赛,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体育场迎来第一次整修。体育场外围建起了四座高达48米的灯塔,168盏强光灯使得这里的夜晚也可进行比赛。同年7月,山东省第一个塑胶跑道也在这里完成,与此同时,青岛手表厂制作的两座2.4米高的电子石英钟也被安装到防体育场门楼的顶端。
■运动场外的故事“毛泽东来青岛,就在这合影的。”
除了运动本身,青岛体育场也发生过许多赛场之外的故事。
“1998年,当时的体育场已经是危房了,看台出现了严重的缝隙,再这样下去估计就要出现危险了。于是我们给市里边提议重修,但论证会上,一些搞人文的学者有看法 。”张冬青回忆,当时许多文史学者提出二战时期,日本曾在这里关押过大批中国劳工,是一处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文史学者鲁海则回忆1943年时,盘踞于此的日军在青岛周边扫荡时抓捕了大量群众,关押在此。“有两千多人,日本人觉得这里边有八路,但也分不出来 ,就都关在体育场内,很惨 。当时青岛有位慈善家叫丛良弼,他也是个大企业家,他就和那个‘辛德勒’一样,散尽了自己大半的家产,先后分三批把这2000多人都赎出来了。”
而1957年7月,正在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毛泽东,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临时决定将会议改在青岛召开。热爱运动的毛泽东先在第二海水浴场畅游了一番,“后来毛泽东、周恩来还接见了全市科级以上的干部,就在第一体育场里边合影留念,人很多,那个合影照片可长了。”张冬青说当时选在这里合影除了考虑到场地宽敞的原因外,也有安全的考虑,“四面的门一关,谁也进不来。”而十年的动乱期间,这里宽阔、封闭的场地同样成为大型批斗会的理想选地。
2000年,经过近两年的论证,青岛体育场全面大修开始了。“全都是推倒重来了,样式保留了以前的,但做了修改。比如门楼提高了,围墙上增加了挡板。我还特别提议,把门楼内部的大厅进行了改造,让它更平整些。”刘新民介绍,他年轻时经历的那次“踩踏事件”,让他终生难忘。1970年9月17日下午,当时国家田径队著名选手和省田径队在青岛第一体育场进行表演活动,文体生活贫乏的岛城观众们闻之兴奋不已,但由于入场人员太多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踩踏事故 ,那天也成为青岛体育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日。
■永恒的体育精神“身心强健,成就始能伟大”
搞体育是为了什么?1933年体育场建成之初,沈鸿烈为此亲自撰写了碑文安放在大门入口的左侧,其中写道:“自古盛世之民,健而多寿。衰世之民,弱而多夭……有完美之体育,乃有健全之体格,身心强健,成就始能伟大。”这块石碑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坏,后被董海山、丛林等人用泥巴糊住保护了起来,直到1998年才重见天日。80年过去了,这座已经更名为“天泰”的体育场,依然承载这座城市的竞技梦想。如今,这里有更完备的设备,更舒适的看台,也能举办更大型的体育活动了。
但很多老青岛却对那座“老一体”难以忘怀,如今已经成为青岛中能队领队的杨为健谈起“老一体”时感慨颇多。“最早我是在里边帮人捡球,后来有机会进去训练,再后来在里边比赛 ,现在我带着球员在里边比赛。以前看人家比赛 ,后来被人家看着比赛 ,现在又回来看人家比,想想时间过得好快。”其实,每每提到这里,许多人儿时的快乐回忆、青年时的激情呐喊便会浮现在眼前。也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发现,那个曾经的“老一体”,承载的其实是几代人的青春故事和一座城市的体育回忆。文/记者 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