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勇:中国田径有缺陷 体教结合是出路更是难题

2013年08月20日08:50  东方网-文汇报

  莫斯科世锦赛落幕。竞走一银一铜,投掷类两个季军,总分42分,这是中国田径在卢日尼基交出的答卷。对这成绩,冯树勇直言满意与不满各占一半。“满意的是奖牌,不满的是总分,”总教练站在圈内立场专业分析。但在圈外,更多中国观众关心的却是另一码事:比赛观赏性强吗?

  观赏性从何而来?要么体现速度与激情,要么生出动力与美感,再或者一个超级偶像便是票房保证。但不可否认,无论竞走还是女子投掷类,都不能为普通观众提供视觉享受。那么,中国田径要发展,只能做个“偏科”学生吗?

  先天不足唯有扬长避短

  “虽然我并不同意‘偏科’这提法,但确实,中国田径有缺陷。”冯树勇很坦诚,本届世锦赛47个小项,中国队达标25项,近半数项目还无法覆盖。“总体落后”是他给出的定位。

  因为落后,就要大步追赶,而追的过程中,难免有先有后。“田径项目对身材要求很高,许多先天条件决定了,中国队在发展时只能扬长避短。”总教练把先发展起来的项目分两类:艰苦类与技术类。

  艰苦类的,包括竞走、马拉松、中长跑。“以往田径发达国家很少有人练中长跑,因为怕苦,但我们不怕,所以以勤能补拙。”冯树勇说,这是中国女子中长跑辉煌过一阵子的原因之一,“但随着非洲女性地位提升,非洲逐渐有女性参加田径赛事,而当先驱者来参赛后发现所获奖金足够支撑全家人一两年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地,便掀起女性投入中长跑的热潮。”

  旁人怕苦我不怕,若说这是为避短而另辟蹊径,那么偏爱技术型项目便是为扬长。在冯树勇眼里,跳高、跳远、三级跳远、跨栏等等都是技术型项目,“中国人身体灵巧,技术又比较细腻,正好能与这些需要节奏感和精准度的项目结缘。”

  主科进步才能带动全科

  偏科生等于后进生吗?这个问题,牙买加队是最好答案。

  在莫斯科,博尔特[微博]拥有44名队友,但田赛选手仅仅五人,其余40人(包括博尔特在内)全部集中于跑道上,尤其是100米、200米的参赛选手多达33人。“若比偏科,显然牙买加队偏得更厉害。”冯树勇笑称,“但这世界上谁都不会否认他们是一支田径强队。”

  偏科在田径界不是个别现象。中国队此次派出55人参赛,在全部206支参赛队伍中算是较大规模的团队。达标人数上,只有美、俄、德、英、法五个国家超过中国,而且也只有美俄两大巨头才有超过90%的参赛面。

  “是否田径强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是否赢得核心项目。这就好比是否体育强国,是由几个主流大项实力所决定的。”因此,中国田径现在的思路是,无论短跑曾是多大的短板,如今都必须做强。“我们从2007年起重点抓短跑,培训教练,输送队员出国集训。从2009年亚锦赛开始,连续四次亚洲赛事,我们再没让男子百米冠军旁落。这次在莫斯科,又完成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冯树勇毫不掩饰对进步的肯定,“男子百米就像学科中的重头主科,主科学好了,会对其他各科有意想不到的带动效应。”

  有技术分析,短跑提升了,相关的短跨、跳远、跳高、三级跳等需要跑步、助跑的项目都能整体带动。从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上讲,短跑好了,中国田径会受更多关注。好比这次《新闻联播》播报了张培萌[微博]的消息,但他的成绩不过是半决赛第九,这足以体现短跑之特殊魅力与影响力。

  体教结合是出路更是难题

  如果偏科只是权宜之计,未来的中国田径如何寻找出路?

  大规模聘请国际知名教练,还是干脆整体搬迁到海外去训练?在冯树勇看来,这些钱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关键。“不能否认,当个别项目尤其类似100米这样的核心项目成绩提高后,固然能引起商家注意,为中国田径大面积发展薄弱项目提供资本支撑,但我们的发展难点不在于钱,而在于无人可选。”他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练体育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更鲜有被父母送进体校的。如此一来,在普通学校里练体育便成为未来解决选材难题的关键所在。“但问题是,有条件、有设施、有教练、有科研和医疗保障能力的学校少之又少。”冯树勇感慨,王宇[微博]何其幸运,因为清华恰好满足上述条件。但对多数人而言,体教结合,依旧是出路,更是难题。

  本报特派记者王彦(本报莫斯科8月19日专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