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苏杯上的“鹰眼”技术 专家:即时回放还需完善

2013年08月16日12:36  《羽毛球》杂志

  文、杨弋非

  羽毛球[微博]场上,对于球是否出界向来是争议的集中点。虽说在正式比赛中,除了主裁判和发球裁判外,场上还配备了10名司线,场地的每一条线都有专人负责。可对于动辄时速就接近300公里/小时的羽毛球来说,肉眼很难保证对每一个球是否出界做出准确判断。

  同样是隔网对抗的球类项目,网球早就引入边线即时回放技术即大家俗称的“鹰眼”,对球是否出界进行重新判断。羽毛球比赛是否要引进“鹰眼”,则一直是羽毛球界争论的话题。

  今年5月6日,世界羽联宣布,将在6月11日举行的印尼超级赛上正式启用即时回放技术,随后又宣布将正式启用时间推迟,但该项技术进入羽毛球赛场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在5月19日至26日举行的2013年苏杯比赛中,世界羽联测试了即时回放技术,这也成为即时回放技术正式进军羽毛球比赛前的一次大考。

  即时回放技术在羽毛球比赛中如何操作?实际检验效果如何?有何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羽毛球》杂志专访了本次苏杯赛裁判长,来自中国香港的李开荣。

  《羽毛球》:羽毛球边线即时回放系统在本次苏杯赛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开荣:本次苏杯赛可以说是即时回放系统的一次“测试赛”,主要是对摄像设备、电脑回放系统、工作流程等的测试,因此本次比赛并没有大规模采用,只是在1号电视转播场地的其中半片场地上安装了相应设备,用来检验整套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运行情况。

  《羽毛球》:这即时回放系统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测试吗?

  李开荣:之前是否在小型比赛中试用过我不太清楚,但这次是即时回放系统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的第一次整体测试。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苏杯赛只是测试系统,由世界羽联负责人、裁判长、工作人员等对这套系统的运行做一个测试,运动员还不能挑战。按照世界羽联的计划,这项技术会在6月的印尼超级赛上正式使用(后因故将正式使用时间推后,具体时间未定)。

  《羽毛球》:从本次比赛的测试情况来看,这套系统的运行情况怎么样?

  李开荣:我个人感觉是很不错的。羽毛球的即时回放系统并不像网球那样是电脑成像,而是通过高速摄像设备摄影,然后用慢动作来确定球是否出界。在回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调节,一帧一帧地回看慢动作。我在测试过程中看过他们的回放,非常清楚。

  《羽毛球》: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比赛中,安置在场边的摄像设备并不是和边线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边线向场地方向有一定的偏斜,斜着拍摄边线的情况。这样的位置设点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吗?

  李开荣:其实这样的设置才是最合理的。界内界外是根据球头的落点决定的,根据羽毛球项目的规律,基本都是球头先落地,而且球的移动方向都是向着边线界外运动的,这时候如果把摄像设备放到边线靠界外的位置,球头后部的情况就很难看清楚。只有把摄像设备放到边线靠场内的位置,才能保证最清楚地拍摄到整个球头的情况,即使只有一点点碰到边线,都能清楚地记录下来。

  《羽毛球》:从目前您了解的情况来看,运动员如果在比赛中申请即时回放技术,需要哪些程序?

  李开荣:这些还没有最终确定,只是有一些初步构想。比如说每一场比赛规定一个运动员只能有两次挑战机会,如果挑战成功,那你还拥有两次机会;如果挑战失败,就失去一次挑战机会。这个做法,目的和网球是一样的,就是让运动员学会谨慎使用挑战权,不能因为滥用挑战而导致比赛的不连贯,这也是保证比赛观赏性和方便电视转播的要求。

  具体的申请流程现在暂定是这样的,即运动员如果对判罚有异议,应及时向当值主裁判提出挑战申请,主裁判举左手向裁判长示意。因为主裁判一般情况下叫裁判长都是举右手,挑战即时回放技术举左手便于区分。裁判长看到主裁判举左手后,不用到场地,直接到技术台观看慢动作回放,得到结论后通过手势告诉主裁判,然后由主裁判做出判决,比赛继续进行。当然,这些都是暂定的,具体细节还需要再研究决定。

  《羽毛球》:本次苏杯赛是即时回放系统的一次测试,那从测试到正式投入使用,在此期间还需要经过哪些程序?

  李开荣:这次比赛主要是测试,之后,相关负责人会把测试报告交给世界羽联理事会中的技术小组。技术小组根据测试报告,以及裁判长等人的意见反馈,对整个即时回放系统的使用细节进行完善、优化。最终,规程出来后会下发到各国家、地区的羽协,开始正式使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