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内外背景

2013年07月05日09:52  中国体育报

  北京体育大学 靳英华

  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内外背景》(上)中,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化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国内背景。本文将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国际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影响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体育用品企业。在改革中,这些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二是为跨国公司做代理加工业务的企业;三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国内民营企业。

  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和技术都较为缺乏,因此政府制定了出口导向战略,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低廉的优势使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业务。截至2012年底,耐克公司在我国有13家代工厂;阿迪达斯公司在我国有300家代工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迅速,其中不乏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短短十数年,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用品制造大国。

  但是近几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由于我国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体育用品公司相继撤离中国而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

  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正常的供求关系和生产消费循环被打乱,美国和欧洲国家开始改变高负债消费方式,纷纷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订单大幅减少,致使我国很多以代工为生的体育用品企业面临窘境。

  第三,由于对“后奥运时期”体育用品消费市场需求的过高预期,加之产品同质化和市场定位不准,导致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产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严重,利润下降。

  第四,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一个由设计、研发、加工以及营销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条。跨国公司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的设计和研发,并通过成熟而发达的全球销售网络占据国内外的高端市场获得巨额收益,而我国的代工企业只是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环节得到少量的加工费。至于本土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理念以及政策支持诸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设计、研发、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导致绝大多数产品徘徊在中端和低端市场,难以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缺乏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从而成为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对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特别是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都为欧美营利性体育组织陆续进入中国体育服务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欧美国家的一些营利性体育组织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品牌优势以及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借助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对我国的足球、篮球、网球等职业赛事和一些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全方位的经纪和代理活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普遍陷入困境,大公司对体育赛事的赞助也大幅度减少。而我国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赞助商及俱乐部对体育赛事的投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这进一步刺激了欧美体育组织对中国体育赛事市场的深度开发。

  2008年之后,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不断增多。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欧美职业俱乐部运动员的收入大大缩水,致使优秀运动员国际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到我国来看,金融危机之前主要是我国的一些优秀运动员被国外职业俱乐部引入,以达到后者扩大中国市场的目的;而金融危机之后,国外一些优秀运动员纷纷登陆中国市场淘金。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欧美著名体育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以及优秀职业运动员登陆中国的益处在于:

  第一,活跃了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据相关资料显示,有欧美职业选手参加的中超联赛、CBA[微博]联赛在比赛质量、上座率、收视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二,大面积提高了我国运动员、特别是年轻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由于我国参加国际大赛的运动员一般都是国家队队员,而省市队队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有国外优秀职业运动员参加的国内职业联赛中,我国省市队队员也能够有机会向世界高手学习,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第三,能够近距离学习发达国家体育公司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职业体育方面,近年来有关机构和俱乐部与国外教练员、运动员的签约合同不够规范严谨,以致造成损失;国外优秀职业选手登陆我国,在开阔我国年轻运动员视野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年轻运动员的成长;我国职业联赛制度尚未与国际职业体育通行的游戏规则进行合理接轨。

  第二,在体育赛事的运作方面,目前更多的是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中的一些“皮毛”,而缺乏对其高水平服务和高效率行事等实质内容的借鉴,特别是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的特色进行某些创新则更为鲜见。

  第三,我国目前的运动员经纪、赛事经纪、经纪人培训等资源高度垄断,不利于建立开放、规范的体育经纪市场。

  三、抓住战略机遇,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说,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第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外体育用品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产业调整和布局,这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尽管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有所下降,但这恰恰对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自营出口能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将重点转移到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塑造培育、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使企业由原来的成本价格竞争为主向以品牌和服务等差异化等非价格竞争转变。

  第二,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业制造业仍然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代工企业,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对体育用品制造业进行整合并加以扶持。如以若干区域为依托,实行产业的整体推动战略,逐步使一批特色突出,专业分工明确、产业链条完整的中小体育用品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在融资、税收、通关等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当然,企业要根据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逐步融入国际体育用品分工体系。

  第三,对于我国的体育服务业来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有步骤地放开体育竞赛和体育经纪市场;二是在将体育服务业列入国家支柱产业的同时,在信贷、税收、荒地滩涂以及水电气的使用方面尽快出台优惠细则;三是有关组织应不断熟悉并掌握职业体育发展的规律,尽快和国际通行的职业体育规则接轨;在借鉴职业体育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打造出中国职业体育的品牌项目,并走向世界。 (下)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体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委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